APP下载

全球贸易触底?

2013-12-29吴玲

支点 2013年12期

继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后,巴厘岛又于本月3至6日迎来世界贸易组织(WTO)部长级会议。在不少人看来,这将是多哈回合谈判能否“起死回生”的最后关头。

恰逢主要发达国家“另起炉灶”转向区域贸易谈判的今天,全球自由贸易的希望能否被重新点燃,关系重大。

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拖累全球多种经济体陷入衰退,导致此后几年间全球贸易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美国复苏依然扑朔,欧洲前景尚不明朗,中国和其他大型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放缓,各大国际经济组织调降全球贸易预期……

而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航运公司(Maersk Line)表示,全球贸易已经触底,未来两年将走出低谷。

全球贸易是否已达触底反弹的“分水岭”?未来还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中国贸易前路又如何“披荆斩棘”?

有利因素正逐步到位

9月,WTO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预期,分别降至2.5%和4.5%,而该组织4月对此作出的预测值为3.3%和5.0%。

关于全球贸易继续减速的主要原因,WTO报告指向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尤其是欧洲经济衰退抑制了全球进口需求。

如此看来,马士基航运公司的预测是否过于乐观?

就美国的情况而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国兵对《支点》记者表示,尽管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已呈恢复性增长态势,但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得国内市场消费持续下滑,人们很难有信心断言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的端倪能成为带动全球贸易走出深渊的力量。

影响全球货物贸易的因素来自需求、供给、产品自身竞争力等多个方面。总结此一轮贸易跌势的原因,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凌云认为,主要是经济基本面不景气导致的需求不足。

高凌云对本刊记者称,外界经济环境恶化对于贸易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经济波动本身,甚至来得更加猛烈。

通过梳理近几年的全球贸易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伴随世界经济复苏的艰难曲折,贸易复苏更是跌宕起伏。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兆银表示,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一些积极迹象,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尽管全球贸易增长仍旧低迷,但一些有利因素正逐步到位。

黄兆银指出,欧债危机开始有所缓和,美国失业率从金融危机后10%的高位降至7.3%,日本自采取新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加快,中国最新工业生产数据显示其活力有望重现。

此外,WTO也公布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来自私营部门的活动,如采购经理人指数、海运费率、汽车生产等,表明经济减速已走出低谷,不确定性复苏正在进行。这些将在未来几个月中反映在贸易领域的增长。

不过,由于欧盟消费着全球货物贸易近1/3的比例,而且欧盟失业率可能继续在历史高位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将导致今年全球贸易额增长低于过去20年间5.4%的平均值。

基建投资助推全球贸易

除WTO外,各大组织机构纷纷发布报告,对全球贸易态势作出预测。

汇丰银行最新发布的环球关联报告预测,全球贸易至2015年将以温和速度增长,并于2016年至2020年期间加速增长。根据这份报告,亚洲地区商品贸易将于直至2030年的10年内出现最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及越南的年平均增长均将超过10%。

汇丰银行报告还称,到2030年之前,全球贸易年平均增速可达4.5%,其中巴西、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可能是增长最快的国家,对拉动欧美发达经济体出口贸易及缓解欧债危机,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涛看来,全球贸易增长回升尚缺乏稳定的支持因素。

马涛向《支点》记者表示,国际航运市场是体现国际贸易景气的最直接指标,通过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和国际集装箱船租船指数(HRCI)分析,国际贸易增速仍在低位徘徊。

不过,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背景下,贸易或在今年下半年有所提升。其一是全球经济将继续扩大增长率,其二是下半年集中了大量节假日,这些都是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动力,“至于动力源的大小,还要取决于外需的释放能量。”马涛分析称。

黄兆银指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保持平稳,这有望助推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以巴西为例,在举办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夏季奥运会之前,迫切需要改善国内公共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

汇丰控股(HSBC)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随着一些国家寻求新建或改善基础设施,未来5至10年,基础设施相关支出占全球贸易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45%提升至54%。

同时,一些国家可能会修定政府预算方案,将公共开支向基础设施方面倾斜。此前,墨西哥政府已将未来5年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目标比例,由4.7%提升至6.9%。

在10月初的APEC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周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中国通往南亚的高铁也已提上日程。

马涛还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双边及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区内贸易的发展,也会成为国际贸易扩张的一个良好基础。

有专家分析称,在贸易投资领域,2014年即将担任APEC峰会主席的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下一步棋或将是回归WTO,而日本应着眼于本月举行的WTO部长级会议,切实推进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相关进程。

贸易保护悄然回潮

目前来看,原有的全球化继续推进已遭遇极大困难。发达经济体之间正在加大自贸区谈判步伐,借此绕开WTO多边谈判的艰辛。

在高凌云看来,多哈谈判几乎被判“死刑”,“发达国家多承担责任、发展中国家多享受利益”早已是曾经的共识。自由贸易对于所有国家的利益不言而喻,但最先单边开放的国家必然“吃亏”最多,因此各国均持谨慎态度。一个“以点代面”的新贸易特征由此而生,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企图由区域贸易自由化向全球推动,在多哈谈判至今尚未涉及的投资、服务贸易领域设置了更高标准。

沈国兵认为,正在进行的美欧自贸区谈判(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可谓是美国“借壳上市”,推行自己的贸易的议题,虽说对全球贸易有提升作用,然而单方面将中国这个世界性的大自由贸易区排除在外,构成了对贸易市场的分割,终将不利于全球贸易的发展。

因此,影响当前世界贸易发展的几个因素值得关注。

沈国兵认为,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加之10月美国政府的“关门危机”,使得这个全球最大的国别贸易市场成为拖累全球贸易下滑的最大不利因素。

因此,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紧缩将是发达国家财政政策的基调。黄兆银表示,发达国家削赤减债的过程势必会削弱消费、抑制经济,从而降低进口需求。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进退两难”,可能导致资金大规模回流美国,进而引发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混乱甚至新的危机。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自身结构性矛盾加剧,以及外部需求减少的双重冲击,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压力增大,增长率呈回调趋势,这些都将对国际贸易带来负面影响,黄兆银称。

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对国际商品价格支撑力度减弱,大宗商品价格总体水平趋向疲软,这将使很多大宗商品出口商经营活动承压。

“贸易也是有成本的”,高凌云说,一些国家出于保守,不愿或不能承受贸易自由化可能对部分产业造成的冲击,贸易保护就成为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WTO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尽管贸易放缓主要是受负面宏观经济因素的冲击,但有迹象表明保护主义也是一个因素,且正在出现更难察觉的新形势。

甚至有专家作出预判,新一轮贸易保护已悄然回潮。据马涛介绍,从2008年11月至2013年5月,全球共实施贸易保护措施3334项,仅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就实施904项。

可以看到,在推动经济复苏中,要求提高关税、限制出口、实施更多的贸易救济、实施不公正的监管调整等呼声日益增多,而各国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很少是临时性的。

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以上影响因素,将向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政策制定者传递诸多信息。

1994年,在印尼茂物召开的APEC峰会提出“茂物目标”,要求发达成员在2010年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前,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如今,距离2010年已经过去3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并没有消除。

为此,APEC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重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扭曲措施,并将不采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延长到2016年底。

黄兆银指出,中国以积极的地区主义积累经验,为参与现在和未来的全球竞争积累实践经验,为改革现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和制定新的国际经济规则作准备,正在从国际经济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尽管在短期内,全球贸易格局即现存的南北贸易模式不会发生大的改观,不过,有一种现象值得一提。高凌云称,由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致已是不可逆转的必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在全球化的机遇下脱颖而出,跃升至发达国家行列,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中国正在从“微笑曲线”底部向两端攀升。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情况,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19.0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0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7.3%和8%。

中国进出口总体呈现低位企稳态势的同时,对欧盟、日本贸易出现好转迹象,对美国、东盟贸易持续增长。此外,中西部地区出口活跃也是一大显著特征。

毫无疑问,中国凭借着劳动力优势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获得了极大收益。不过,随着这一优势不复存在,技术创新又没有太大突破的情境下,中国贸易之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在沈国兵看来,中国外贸的潜在危机比美国和欧盟还要严峻。他分析称,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比较优势正面临着来自贸易壁垒、生产成本、多方市场竞争和环境气候制约等诸多因素侵蚀。未来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改变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较低的格局。

由于人口问题的解决非一朝一夕,技术创新成为贸易转型的唯一出路,用提高生产力来弥补成本上升的劣势。高凌云提醒,中国庞大的“体量”容易引发贸易摩擦不说,城镇化加速对产品市场及资源的强烈需求,正在令更多国家“绷紧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