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教育视域下“灰色学生”逆反心理探究

2013-12-29侯加慧沈贵鹏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10期

一、价值教育背景

1.价值教育的内涵

香港大学设有价值教育文学硕士课程。近几年来频繁开设价值教育系列讲座等等迹象标明,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价值教育思潮方兴未艾。“价值教育日益成为学术研究和发展的热点,在当今流行话语和学术著述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1]价值教育,是一种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实践活动,而非抽象的过程或某个研究性学科。它不局限于正式的教育组织中,在任何公共组织和机构中均可开展。而价值教育的促进者(facilitator)可以是学校教师、管理者、领导官员,甚至是高年级的学生。价值教育涵盖了精神关怀、宗教教育、个人与社会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及环境教育等领域的内容[2]。

价值教育所关注的不是学生有关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或与职业活动直接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是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3]。价值教育有其内在品质,包括合作、关怀、信任等22种,也有学者对每一种价值品质的内涵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与说明,为每一种价值品质设计两种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海报,为每一种价值品格设计各种不同的实践路径。霍克斯博士提出了价值教育四段策略,分别为:教师理解——导入——讨论——活动[4]。如今也频繁涌现出围绕着这些积极的价值品质而展开的一些列教育主题活动,譬如诚实教育、幸福教育、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等等。

2.我国价值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小学开展价值教育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而“培养什么人”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具备什么样的价值品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信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在面对重大利益冲突时作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有没有高尚的价值情操[5]。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出台的有关价值教育的主张与政策提醒我们,在21世纪,教育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造就多少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上面,而且还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提升民众的价值素养、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理解、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上作出贡献[5]。

言传身教本来就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价值教育,但事实上,教师们每天被排山倒海的工作填得满满当当,很难有空间思考教育的价值和价值的教育,面对考试时也很难有空暇对学生的言行作出价值影响,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智的表现与发展。

大、中、小学校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对崇高”、“疏远主流”的“恶搞”现象,“恶搞”的对象不少都是传统文化的领军人物,如网上热议的“杜甫很忙”把一代传统价值文人冠以诸多现代化形象,有的甚至不堪入目;更有嘲笑讽弄“包青天”。老师更多地是使青少年学生诵读、识记、表演一些传统的经典,学生缺少了一种通过接近、触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号召力。有的学生甚至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够开放,拒绝将其运用到当下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

3.价值教育实践中的灰色学生

一个班级,一个课堂中,老师最容易关注到的是比较活跃、捣乱、成绩拖了班级后腿、有明显学习或是其他方面障碍的学生,亦即特征比较明显的学生会受到旁人的关注。相反,班级中同样会存在隐蔽性强、表现性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在班级中显得平平淡淡,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冷淡有余、亲热不足,更多的是若即若离,在班级中主要充当“背景”的角色,不引人注目,平时行为方面循规蹈矩,偶有冲动性[6]。我们称这类学生为“灰色学生”,不能因为不是很出色也不是很差而把他们简单归类于普通学生、中等生,他们是这类中的特殊群体,内心有着自己的想法但却较强地将其隐蔽起来,甚至有自己内心中的小小叛逆与阻抗,在班级活动中不愿表现出来,但在其他方面肯定会透露出这一点。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价值教育因素、渗透价值教育思想、实施价值教育活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5]。

霍克斯博士团队除了研究出以不同价值品质为维度的价值实践方案以外,还出台了以教育活动为维度为不同的价值品质设计的不同的实践方案,如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贯彻价值教育[7],对于“灰色学生”来说,本就在课堂上易受到忽视,这样研究价值教育中灰色学生的活动也应该受到重视,还有课外活动中如何积极开展价值教育实践等等[8]。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或者对班级学生实施价值教育实践时,该如何应对这一部分学生,让其“热”起来,也是这一活动中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灰色学生”更为敏感与可塑,也更为感性、重细节,尖子生与后进生们有自身比较明显的特点,而他们对这些“灰色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与看法。如果老师愿意花功夫,在进行价值教育实践的同时,用更为精细与敏锐的目光去识别赏识“灰色学生”,会让他们成长得更快,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看到了“灰色学生”的变化,对自身既是触动也是感召力,因为其他学生的表达性相对来说较高,会对这一变化作出及时的反馈。

二、“灰色学生”透视

说到“灰色学生”,大家容易想到的是默默无闻、安静、不捣乱。但事实上这些学生正用他们的眼睛对外界人事物作出自己的反馈,而这些反馈正如静悄悄的革命般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研究表明,教育者如果深入体察“灰色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灰色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就会发现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只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其发展的潜力很大。而这对于提高价值教育实践效果,有着重要贡献。“灰色学生”的特点大致阐释如下:隐蔽性强、表现性差,在思想、情感、行为上都存在隐蔽性;个体性强、合作性差,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自卑心强、自尊心弱,是这类学生的心理逐渐倾向于封闭所致;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我行我素,独来独往,遇到困难也很难迈出向周围朋友、老师求助的一步[7]。也伴有孤独冲动的倾向,认死理,却不向外界解释自己的所闻所想。

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5岁称为“第一逆反期”,幼儿时期;12~20岁称为“第二逆反期”,即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应该承认,逆反期是所有青少年的必经之路,不可否认,关键是看青少年如何安全度过的。本文试图探究在价值教育背景下,处于两个典型逆反期之间的小学阶段的童年期学生,尤其是“灰色学生”们是如何“准备”度过的。

近几十年来,人类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存在着全球性提前的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青春发育期完成的缩短。那么对于即将步入甚至是已处于青春期的小学儿童来说,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程度定会参差不齐,而此时在价值教育背景下教师则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帮助孩子为青春期的到来做好“准备”;另外,还要帮助已到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应对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保证心理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灰色学生”的心理特征很难把握,貌似宁静的湖泊,水平面下可能藏有暗涌。

三、“灰色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而又不能自我调控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逆反心理的类型主要包括超限逆反、情境逆反、信度逆反、禁果逆反、自主逆反、归因逆反、失衡逆反、人格性逆反[9]。

1.超限逆反

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个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所引起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童年期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表现出脱离自我中心的变化过程,我国的一项“三山实验”式的研究(李文馥),利用绒毛动物模型(用熊猫、公鸡、波斯猫三种绒毛动物代替三座山),考察4~13岁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现象和脱自我中心化(实验程序同“三山实验”),结果表明:8岁组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阶段;8岁以前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9岁以后基本上摆脱自我中心的影响。

这一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灰色小学生”仍处于自我中心与脱自我中心的转变与适应阶段,加上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在感受价值教育所倡导的感恩、关怀、尊重、团结等价值品质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理解与消化,难免会对施教者提出的要求作出相反的言行。

2.情境逆反

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或做其他事情,以示不满。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但是“灰色学生”们合作性差,不善表达,集体归宿感这一合理诉求很难得到满足。

另外,如上文所述,教师们每天被排山倒海的工作填得满满当当,很难有空间思考教育的价值和价值的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智的表现与发展。而这方面往往正是“灰色学生”的短板,也就是说,老师们很少主动去发现这类学生其他闪光点,他们的合作性会越差,学生又存在向师性,由此对于外界信息得到的反馈而对不喜爱的老师表现出明显不认真态度。

3.自主逆反

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表现出的逆反心理。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应当客观、公正,避免因主观、偏袒而产生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抵触和对立[10]。老师的偏袒很容易对班级其他学生形成暗示,学生则更倾向于教师喜爱的学生,对于“灰色学生”来说,往往被“视若无物”,来自外界的主观评价被其接纳转化成一种自我评价,在其自卑心较重的情况下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4.归因逆反

即他人的说教、做法错误或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现下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也较为迅速,他们接触、感受、生活在多元价值取向世界里,另类的想法、举止言行都可能被捧以“创新”,对人类基本价值取向、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流价值没有较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感召力。

“灰色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他们采取的反抗形式是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对一切都无所谓。实践证明,赞同、肯定、表扬比压制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5.人格性逆反

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心理疾病或品行不端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高年级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业荒废,甚至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11]。童年期小学生从同伴中得到友谊、支持和尊重成为他们必需的精神寄托,若在同龄集体中被孤立,那将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创伤。为使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对“灰色学生”应该尤为重视,改变其“冷漠”现状,激起班级整体氛围,才能对价值教育作出应有的反应。

四、班组串换:消解逆反心理的一种方式

班组串换德育实验,是消解逆反心理的一种方式。把家、校、生有机连接在一起,抓住典型叛逆点,改变“灰色学生”境遇,是贯彻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更好地贯彻价值教育,就必须排除对“灰色学生”的偏见,核心是给他们以更多的社会支持,就小学生而言,这些支持来自同伴、父母(家庭)、教师。

班组结构的教育力量,是冲击逆反心理的一种动力。这一串班串组的实验包括定期串班、纵向串班、班际互访,定时临时串组、小组建设等方面,其中班级串换的几个方面能使学校的有效道德教育资源至少加倍。而且,这一实验保持清零意识[12],新环境中便没有以往关系的积累,串班生与新环境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自然性较弱,易感性和教育性突出。这样,新环境中对学生尤其是敏感性较强的“灰色学生”来说,有着更大的道德唤醒频率,而此时也是价值教育的契机所在。

教师清零原则的思维域,是转换逆反心理的一种教育场。价值教育有四段策略:教师理解——导入——讨论——活动。这表明,教师首先要做到理解,做到清零,它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策略,为了不使过去的得失成败消极地影响后续的发展,需要经常把心态归零,从零开始。不是一下子忘记过去的得与失,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不沉浸在过去得失所造成的不良心境中,担负起价值捍卫者的角色,成为价值实践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Larry P.Nucci.Handbook of Moral Education. Routledge,2008.

[2] Bill Bobb.What is values education and so what?.Journal of Values Education.Vol.1,January 1998.

[3] 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中国民族教育,2009(1).

[4] The Resource File Focuses upon Twenty Two Vital Communal Values[EB/OL].http://www.valueseducationpub

lishing.com/Values_Education/Resource_File.html.2010-12-22.

[5] 石中英.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2010(8).

[6] 沈贵鹏.“灰色”学生管见.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7] DownloadLivingValuesPosters[EB/OL].http://www.Livingvalues.net/po-sters-dwnld.html.2010-12-28.

[8] Neil Hawkes.How to Inspire and Develop Positive Values in Your Classroom.LDA.2003.

[9] 汪爱仙.正确认识小学生逆反心理.科教文汇,2009(4).

[10] 沈贵鹏,罗森塔尔效应的衍生研究,1994(6).

[11 ] 孙振华.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究.专题研讨,2010(10).

[12] 胡国良,刘次林.“班组串换”德育模式的理论建构.教育探索,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