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自主管理的机制保障
2013-12-29陆正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自主管理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但是真正有效的自主管理,不是“放羊式”的管理,我们在强调学生自主的同时,必须讲究科学和纪律。为了使自主管理井然有序,必须建立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才能引导学生做到自立、自律、自治和互助,使自主管理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一、建立策划指导机制
笔者曾就如何理解自主管理进行过访谈,下面摘录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某领导:全天候无缝隙管理最保险,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我们的班主任和值勤老师。管理一定要精细化,每个时间点学生该干什么都必须安排好,安排不好,做不到位,就是管理者的失职。
某班主任:自主管理好是好呀,但出了问题谁负责?只有时时到位、处处盯紧,否则,一旦出事,后果无法想象。
某家长:自主管理肯定行不通,孩子哪离得开管教,考不考得上大学倒在其次,我们就是把孩子放在学校让老师多管几年,省得跟社会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学坏了。
高二某学生:书上都讲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我希望学校自主管理形成制度,不要走过场。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自主管理问题上是存在“代沟”的:对于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而言,他们肩负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社会对校园安全也特别关注,加之对学生的能力不信任,学校和家庭一般不愿或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而从学生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日趋成熟,他们渴望开展自主管理,期望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
对于任何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人的健康和安全是无价的,学校和家庭以学生安全为首要目标,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不可能把学生永远关在校园这个保险箱里,他们总有一天会走向社会,总有一天要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以“害怕出事情”、“负不起责任”为由,剥夺学生自主的权利。如果一个班级只有教师的积极性,只靠班主任单枪匹马的管理,没有学生的积极性,班级就难以前进,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势在必行。解决“学生安全与自主管理”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化策划指导工作。班主任老师是自主管理的主要策划者和指导者,班主任要转变工作重心,从重管理向重引导转变,要从宏观层面上对自主管理进行规划和引导,并争取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班主任制定的规划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体现层次性和激励性,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划中都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让科任教师和家长通过规划能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配合班主任。
二、建立贯彻执行机制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2]。我校高二(6)班张某经常违反校纪校规,曾向校内其他学生进行敲诈,并多次参与打架事件,经班主任多次教育,成效不显著。因为担心自己镇不住张某,班上的同学都不愿担任纪律委员。张某申请自己担任纪律委员,班主任和同学们也善意地投了赞成票。当上纪律委员的张某一反常态,不再与社会闲杂人员来往,工作认真负责,热心帮助同学,在期末还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张某当上干部后,其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可以说张某的进步给全班传递了进取向上的正能量: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发掘自己的潜力,加强自律和自治,就一定能改正错误,就能自主地把班集体管理好。
学生王灿曾经向我炫耀过他的杰作:王灿等人承担运动场的保洁任务,发现本班的“篮球明星”曾某乱丢瓜子壳。王灿邀请曾某帮忙,完成保洁任务后一起打球。曾某正愁找不到人陪他打球,就高兴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曾某就开始叫苦了:“原来操场保洁这么恼火,特别是瓜子壳最难弄干净……”说到这里,曾某意识到什么,没有继续说下去。从此以后,同学们很少看见曾某乱丢垃圾。学生在互助中学会了关心人、体谅人,实现了共同发展,我不得不佩服王灿的智慧。学校教育必须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中经受锻炼、考验,他们才能做自己未来的主人。
自主管理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改革传统班委的组建模式势在必行。我们不妨采取这样一个方案:在班委会下设学习组、宣传组、文体组、劳动组、生活组等,各组分管一类班级事务,每组再分设3~4小组,把所有学生分到各个小组去,各个小组轮流执勤,执勤的同学负责管理,没有轮上执勤的同学则承担监督责任。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对别人进行管理、监督、考核、评价,同时又接受别人的管理、监督、考核、评价,所有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形成了相互管理、相互监督的管理格局。通过给学生提供比较全面和宽广的成长空间,让学生去自我磨炼、自我成长,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品格。
三、监督调控机制
在上自习课的时候,我校高三(1)班的学习委员与政治科代表抽查学生背诵政治基础理论的情况,记不住或者记不全的学生被罚抄3至10次,这一做法受到副班长的抵制。学习委员跑来找政治老师求援,她请求老师命令副班长完成他们安排的任务。但老师没有直接解决学生的矛盾,让她站在被罚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然后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结果,学习委员当着全班同学承认自己没有考虑到本周作业比较多这一情况,并向被罚作业的同学道了歉,让他们各自完成一半就行了。过了一天,副班长把罚写的作业和自己写的检讨书交给了老师,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老师和学习委员继续监督和帮助自己。学习委员的管理智慧让这位教师赞不绝口。事实上,我们也要为这位教师的科学引导叫好,当学生在管理中遇到困难时,他没有直接代替学生,而是帮忙想办法,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对管理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把矛盾巧妙地推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治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管理信心,融洽人际关系。
对自主管理过程的监督调控,既不要有理无情,也不要以情代理,而是要将情理有机地融合,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也就是在管理制度上要体现一种刚性,严明、公正、一丝不苟,对学生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在情感上体现一种柔性,宽容、善解人意、以诚相待,根据管理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人性化的调控。但是,一些班主任常常是以要求代替指导,以管理秩序代替能力培养,不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信心和习惯,缺乏对学生管理技巧的有效指导。为此,有的教师提出,在班级管理中要变“管”为“育”,变“堵”为“输”,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教育愿望强烈的心理,激之自教,导之自行,指导学生充分参与班级管理,在自主、自动、自律、自立的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人,最终实现班级自主管理,即班级管理自动化[3]。
四、反馈激励机制
我校高一新生余某经常不叠被子、毛巾乱丢,室长批评他,他毫不在乎地说:“我在家没学这个。”室长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长,班长对余某提出了批评。但当班长再次去检查寝室时,看到余某的被子是叠了,但是几乎就是堆在一起。于是班长忍不住又批评了余某几句,这时他脖子一仰说:“我就这个水平。”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长对此事进行了反思。在接下来的几次寝室评比中,班长对其他寝室大加表扬,只字不提余某所在寝室的情况。一段时间后,班长又来到了该寝室,他眼前一亮,看到整个寝室整洁美观,余某床上的被子叠得豆腐块似的整齐。班长肯定了该寝室的进步,余某说:“你表扬别人就是对我的激励,我不想拉全寝室的后腿。”可见,积极评价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产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趋向,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
反馈激励机制是保持自主管理积极性的重要通道,班主任要借助反馈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完善自我的欲望,使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强化自主管理的意识。班主任不妨把班级准备开展的每一项活动、目的和要求交给学生,让学生构思、设计,让学生承办、主持,让学生总结、提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实行班级活动自主化。班主任重点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学生有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发现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尽量少用批评、教训的口气,而是要用建议、希望的态度来指正,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必须直面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正视学生的智慧,虚心向学生学习,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当学生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教师的肯定并得以实施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自主管理的策划指导、贯彻执行、监督调控、反馈激励四个机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运行如图所示:
自主管理运行的机制
策划指导机制的主体是班主任,班主任根据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制定自主管理的目标、对自主管理进行方法指导;贯彻执行机制的主体是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参照班主任提供的目标、方法,具体负责落实各项工作,带领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同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监督调控机制的主体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学生,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班主任,监督主体对自主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根据具体情况对任务进行调整;反馈激励机制的主体是班主任及其他教师,通过反馈激励机制,让学生认识自主管理的成效,增强自主管理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易邵平.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型班级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08(3).
[3] 张淑敏,杨玉山.班级自主管理初探.天津教育,1999(9).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