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初探
2013-12-29李荣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经验为起点,依据学生的经验,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设计专门活动,这是学生感知、经历、内化的过程,是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其总目标中写道:“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在原实验稿的基础上,将“双基”拓展为“四基”,新增加的“两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对基本活动经验这个概念显得有些陌生,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觉得无从下手。本文就有关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与实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体验感悟。活动经验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感性知识指具有学生个人意义的过程性知识,也包括学生大脑中那些未经训练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情绪体验指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及对数学的感受。应用意识包括认为数学有用的信念,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拓展数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创新意识。朱德全教授指出:“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演绎活动经验和归纳活动经验称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积累数学活动感性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很多数学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如测量活动、购物活动、看钟表识时间等。这些生活经验的获得都需要依靠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留意观察身边的事,多体验生活,让学生多获得一些生活经验,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有许多帮助。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知识,积累相关经验。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单元内容时,设计下面问题:
请记录下一星期里每天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一周最低和最高气温记录表
书本上已经统计好一周气温,不需要收集数据,这一改,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体验、感知生活。
苏教版数学教材每册都安排有实践活动,让学生量一量、走一走、做一做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开展活动,舍得花时间,重视活动过程。学生只有在经历过程中,才能印象深刻,积累经验。
(二)通过模拟情境、操作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课堂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设疑、猜测、初步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解释应用结论等环节,让学生在直观建构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在这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就会得到很好的积累。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去瘦西湖公园玩过吗?觉得那里漂亮吗?为了让瘦西湖公园变得更加美丽,公园的管理人员将其中的两块草坪改成花坛,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一块长方形草地和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
2.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你们知道这两块草地分别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求了,对平行四边形我们也已经认识了它的结构和特点,下面咱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两种图形的知识。请问:(1)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2)这个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与长方形地的面积相等吗?(3)你能求出这块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吗?
3.操作探究。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操作材料卡片,这里两个图形与两块草坪按比例缩小的形状一样,请你研究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你能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量一量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说说割补、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现在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4.小结反思,积累经验。
让学生反思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小结强调转化思想的运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应用解决问题。
你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吗?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出示几道具有思维层次的实际应用的问题。
(三)专门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思维性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类活动是专门为数学学习而设计的,是具体的、形象的数学操作。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内容时,可这样设计,先出示以下四道算式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3.04×10 5.2×10
5.2363×10 3.146257908589758×10
学生发现第4道没法用计算器计算,引起疑问,可让学生观察上面几道算式与积,问:你猜猜5.06乘10,5.06的小数点应怎么变化就得到积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那一个数乘100、乘1000呢?引导学生猜想、探究、验证、总结出规律并推广应用解决问题。
四、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中的注意点
(1)学习经验的积累一定是学生经历探究后获得的,没有经历,很难积累经验。
(2)进行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重视知识的内在结构体系。
(3)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内化、提炼、升华的过程。数学教学要强调让学生“做数学”,通过“做数学”让学生体验,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和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生参与的活动一定要有思维活动。如果在这过程中没有思维的介入,而采用机械式操作活动,那只能带来缺失数学意义的活动经验,一定要提升思维含量,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正视对学生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活经验。对于负效经验可以通过分析、解构、突破等手段,使之成为新知识学习的类比材料,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学习与拓展深化。如体育比赛中的1∶2,学生误认为是数学上讲的比,教师要根据比的定义来区别。
数学课堂需要学生的生活实践,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也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完成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教学中设计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