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3-12-29鲁永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要有真探索,切忌假形式
为了落实课程改革提出的过程性目标,探索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几乎成了每一节课教学的重点保留项目。在许多公开课、赛课的教学现场,几乎都可以看到那种探索得很完美的合作学习。相对于这种流于形式的探究,课堂教学需要真实地展示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时,我借助三个层 次的设计让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之中,使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观察、比较中体验,在猜测、验证中寻找积的变化规律。
第一层次: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
第二层次: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
第三层次:探究两个因数都变化,积就扩大它们变化的乘积的倍数。
学生在变与不变、怎样变的探究中,形成了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这种有思维层次性的探究使学生明晰了解题思路,丰富了感性认识,凸显了积的变化规律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二、要有真碰撞,切忌假交流
课堂上,师生、生生、生本之间进行多层次和多方面的交流活动,在这些交流活动之中,学生丰富了认识,受到了启迪,培养了情感。然而,在现实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却大打折扣,“一问一答式”“优生表演式”“标准答案式”等现象时时充斥着课堂。课堂教学只有要让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吨”一课时,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习题:“有13吨橘子要运走,大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每辆运费200元。小卡车的载重量是2吨,每吨运费140元,怎样安排车辆,使运费最少?”
生1:安排小卡车运,运费最少,因为每辆小卡车的运费只有140元。
生2:安排大卡车运省钱。大卡车尽管运费高一点,但是每辆可以运3吨,小卡车每辆只能运2吨。
生3:这样安排都不好,因为最后一辆车不能装满,就会白白浪费资源。
师: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同学们再想想看,究竟怎样安排才使运费最少呢?
生4:最好不要浪费。
师:“最好不要浪费”指什么?
生4:尽量使每辆车都装满。
生5:可以先估算一下,小卡车每辆140元可以运2吨,就是1吨货物的运费为70元;大卡车每辆200元可以运3吨,即1吨货物的运费70元不到,所以要尽量选大卡车来运。
师:看来,只安排大卡车或者只安排小卡车都不能使运费最少。那既要安排大卡车,也要安排小卡车,该如何安排呢?
生6:13÷3=4(辆)……1(吨),要4辆大卡车,剩下的1吨给小卡车运。
生7:不行,这样就会有浪费。
生8:不如用3辆大卡车运9吨,剩下4吨用2辆小卡车去运。
生9:我可以列表(如下)进行说明。
……
上述教学中,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经过自己的思考,每一步的推进都受到了前一位同学回答的启发,这样的交流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深刻理解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学会逐步深入思考的方法。
三、要有真评价,切忌假表扬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调节着课堂的气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激励性评价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流,不仅教师对学生大加赞赏,学生之间也分享着同伴赞扬的喜悦,如“棒,棒,棒,你真棒”“真了不起”“太伟大了”“简直就是个小数学家”等。可是,这些表扬是对学生的真实评价吗?这些评价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吗?赏识评价确实能激励人的精神,但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否定性评价也不是一无是处,它也有价值所在。巧妙而灵活地运用肯定性、激励性或否定性评价,让评价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心灵,这样的评价才是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去期待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一条有价值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