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活动为载体 促进智慧生成

2013-12-29倪晋贵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3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同学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评析:教师出示各种图形让学生欣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一设计起到调控情绪的作用,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思维的特点。】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一摆:让学生先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然后任意拿走其中的一根小棒。

2.师:这就是我们的新朋友——角。角里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认识它吧!(板书课题:认识角)

【评析:动手操作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蕴含着数学知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本质的思考,培养学生形成探究的良好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参与实践,体验感悟

1.实物中抽象出角,感悟角的特征。

(1)师:角可调皮了,它喜欢和你们玩捉迷藏。看,这几个物体(课件出示)中都藏有角,你能找到吗?

(2)结合学生的反馈,课件演示角的位置。(用红色线条标记)

(3)分组找身边的角。

(4)摸一摸身边的角,说说有什么感觉。

(5)分离出角(课件演示)。

(6)师生共同归纳角的特征,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7)教师画角,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角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张口。

2.学习角的记法和读法。

(1)教师通过课件重点演示画小弧号和角的符号的书写方法,让学生认识∠与<、>的区别。

(2)介绍读法。

3.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出示题目,略)

4.练习课本第67页的“指一指”。

【评析:教师精心设计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并检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学困生,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思考。】

四、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玩活动角。

(1)学生做活动角。

(2)比较活动角的大小:同桌之间比一比,谁做的角大?

(3)玩活动角:想一想,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动画演示,强化认识: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比较角的大小。

(1)课件出示四个角,让学生找出最大和最小的角。

(2)演示讲解角的比较方法。

(3)比较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板上对应角的大小,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评析:在学生有了探求新方法并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寻找角的特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很快掌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提升,交流体会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先让学生欣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片,起到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然后通过游戏、动手操作等活动,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1.设计游戏,激发兴趣。

马卡连柯说过:“把游戏引入课堂,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进而把他们愉快的情绪组织起来、推动起来,使它得到发扬。”可见,游戏充满童趣。教学时,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思维的阀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 时,采取游戏形式进行教学,能解决空间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方法。

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摆一摆”“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下,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如在“比一比”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角有大小,探索出与角相关的因素。本课教学体现“动中思,动中学,动中悟”的理念,使数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将知识学习融入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大量的探索实践活动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强化应用,提升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演示引出角的图形,引导学生建立角的表象。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角的特征,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将所学知识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