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而“趋”:给孩子幸福的数学作业
2013-12-29孙保国
“趣”在古文中有意向、旨趣、乐趣、情趣、意志等含义,“趋”有奔赴、奔向、追求、迎合、争取等内涵。当一个人满怀乐趣地去追求幸福,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卢梭说:“在希望得到这种最大的幸福的时候,其乐趣比实际得到它的时候还甜蜜一百倍;在等待的时候,其滋味比尝到的时候还好得多。”身为人师的我们让学生感到幸福了吗?体验到做数学作业是一件幸福的事吗?我们布置的数学作业有价值、有意义吗?都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吗?
当下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整齐划一型
教师为了省事,好操作,布置的数学作业要么是课本中的,要么是《补充习题》中的,所有学生的数学作业一致,答案统一,教师批改迅速。没有创新意识,动手操作的就更少了。学生习以为常,教师司空见惯。
二、枯燥无味型
不是简单重复地做,就是题目挖得太深,学生无从下手。没有真正考虑哪些是学生需要的,也没有想到学生的兴趣和幸福感。
三、滥竽充数型
注重数量的累积,导致学生做得痛苦,教师改得伤心,作业的质量低下,效能低下。教师的思想和认识出现偏差,以为练得越多,成绩会越好,甚至认为是成正比地直线上升。
四、囫囵吞枣型
算理没讲清,规律没弄懂,策略没找到,照本宣科。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去做作业,学生又如何掌握知识?还来得及进行打磨、建构吗?都差点噎死了。
综上所述,诸如此类的作业,学生又怎能感受到幸福呢?又有什么兴趣去探索呢?让学生对数学作业感兴趣,享受到数学作业带来的幸福,必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因素
(一)年龄特征。教育部明确规定:各学校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量布置课外作业。做到一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那么,留给数学作业的时间越少,教师就越需要精心准备,设计有价值、有人文性的作业。如低年级学生去读一些数学童话故事;中年级学生去读一些数学课外读物,如了解数学家的故事、认识完美数等;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则要书面练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挖掘好课本中的“你知道吗?”和利用好书中的“综合与实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至真至美,给予学生幸福的童年,让学生享受幸福的作业。
(二)情感需要。皮亚杰:“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设计作业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爱好者和主动者。
二、教师素质
当今是“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社会,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不要把学生当作我们教学的对象,而是当成与自己平等的数学学习的伙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求,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性。
(一)掌握学生的知识状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作业是反馈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要了解哪些知识是显性知识,哪些知识是隐性知识,哪些是学生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的短板。如五年级下学期学习了方程,学生要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ax=b”的方程,教师在作业中就不能出现诸如“ax+b=c”的方程,这个知识点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师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教材和相关资源重组后再呈现给学生。新课程标准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就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如叶澜教授所说:“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
(二)研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要了解教材体系与结构调整,揣摩编者的编排意图,把握住教材的脉络,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梳理好例题的思路,明确作业是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钻研习题的内涵与外延,把知识的点、线、面有机结合起来。许多作业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作业细节做实。平时精读各种版本的教材,新课标烂熟于心,这样设计作业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备课时只有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认真处理好作业中的每一个环节,赋予作业更广的思维深度和精度,让作业丰盈充实。
(三)教师丰富的内涵素养。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数学专业知识与理论是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素养的基础。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数学知识应该懂得其来龙去脉,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把学生教活,设计的作业才能触类旁通。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布置更有效的作业,做到方法创新、学生减负,促进“四基”的发展呢?
一、思考引向纵深,杜绝平铺直叙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的综合运用时,学生已掌握得较好了,学生的兴趣正高涨时,我在多媒体上显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段绳长2米,第一次用去了■米,第二次用去了■米,这时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1:2-
生2:不对,应该是2-
生3:太繁琐了,直接用
师:为什么呢?
生3:求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就是求两次共用去多少米。
生4:可以画线段图呀。
师:如果我把后面的单位去掉,问这时比原来短了多少?又怎么做呢?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技巧,避免太过直白,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如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
二、比较发现提升,不要随手拈来
华罗庚说过:“学数学不做题目,等于入宝山而空返。”但也不能随意,信手拈来。如计算2.8×0.125 +5.2×0.125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2.8+5.2)×0.125 。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在同化与顺应中提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1.25× 0.28 + 5.2 × 0.125,2.8 ÷8+ 5.2 × 0.125。
三、利用生活本身,拒绝子虚乌有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经验的提炼与结晶。如教学《圆的周长》,学生进行综合练习时,我及时出示这样一道题目:将2个底面直径都为8厘米的酒瓶捆扎在一起(如图捆扎),至少需要多长的绳子?(接头处的绳子长度不计)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后,我又追问:假如是3个、4个这样的酒瓶捆扎在一起,又至少需要多长的绳子?(接头处的绳子长度不计)学生画图交流探讨,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人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又如:教学《求商的近似值的实际应用》时,先进行以下的练习。
1.说一说
判断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口答)
(1)做一个奶油蛋糕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有一批13.6吨的货物,用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至少要几次才能运完?
(4)每套衣服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2.闯一闯
你能根据商的近似值,编两道生活题吗?
25÷3=8.333……
25÷3≈8
25÷3≈9
数学教学只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他们就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之美,分享作业带来的快乐和兴奋。
四、注重练习分层,不搞千篇一律
新课标要求:“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布置作业应有意识地将作业分层次在全体学生中平稳分布,鼓励所有学生认真完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得到满足。特别是作业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可分为必做作业、选做作业、自主作业三种类型,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如教学三年级《年、月、日》时对学生提出下列要求:▲是必做作业,★是选做作业,﹟是自主作业。
▲1.一年有( )个月,31天的月份有( )个月,30天的月份有( )个月,平年的二月有( )天,闰年的二月有( )天。
▲2.2012年的二月份有( )天,全年共有( )天,是( )年。
▲3.马小跳是1996年7月12日出生的,到2012年生日时,他满( )周岁。
▲4.闰年全年有( )天,是( )个星期零( )天。
★5.九月份最多有( )个星期一,最少有( )星期一。
★6.夏林果明天将去北京旅游。她把旅游7天的日历撕下来放在挎包里。发现这7天日期的和刚好是140,今天应该是几日?(7天旅游天数包括出发和回家的天数)
#7.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使等式成立。
1( )+2( )=1( );3( )+4( )=1( );
5( )+7( )=1( );1( )-11( )= 1( )
通过作业的分层,让学生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兴味盎然,趣味十足,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带着激情去享受数学作业,把一件幸福的事做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成为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