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个关键词,浅析我党的成功之道

2013-12-29彭江

党史文苑 2013年16期

[摘 要] 我党是一个以“人民至上”为原则的政党,掌握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三大法宝”,又极具创新和务实精神,并善于抓住一切机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且正带领13亿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关键词] 人民至上 三大法宝 创新 务实 机遇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至今已92周年,不仅成为世界第一大政党,有效治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将一个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的中国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中国,而且至今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究其生存、发展和成功之道,不仅是一门引人入胜的科学,而且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

一、人民至上

回顾我党90多年的辉煌历程,“人民至上”一直是这一历程的主旋律和基本经验。纵观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人民”一词出现了136次。[1]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历程,“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而这三件大事,都是建立在“紧紧依靠人民”基础之上的。[2]

第一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正因如此,北伐战争实际上是“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抗日战争是“全民抗战”,解放战争是“人民战争”,建立的新国家是“人民共和国”。[3]P113这些都充分说明,“人民至上”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一以贯之。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之所以能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顺利完成土地改革、镇反运动,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随后,我党紧紧依靠人民基本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人民的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下,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正如邓小平晚年总结道:“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4]P1350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开拓前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纵观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其基础是“紧紧依靠人民”。我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保持着对人民的代表性,也就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我党取得所有成就的重要原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团结带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

二、统一战线

回顾我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到,我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充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很好地团结了中国其他各派力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民族的、革命的统一战线。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把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革命的统一战线。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就是我党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任务,与其他革命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以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结成的政治联盟。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主要包括: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主要标志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土地革命为基础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要标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P16—17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必然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转变。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主要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前者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上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在内的极其广泛的以反蒋爱国为中心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后者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而建立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期,党的统一战线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形成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由过去四个阶级的联盟发展成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爱国统一战线,即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进入新世纪,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已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最广泛的联盟。

三、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法宝,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法宝,这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得出的基本经验。建军80多年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军队的今天。“党指挥枪”的原则已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最精华的宝贵财富。

首先,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自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来,我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这是邓小平同志生前最重要的政治嘱托,也是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改革开放的需要、稳定大局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其次,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人民军队本质的集中体现,也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军队的根本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6]P210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人民军队建立起团结一致的内部和外部关系,使人民军队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与帮助,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

再次,群众路线成功地战胜了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劲敌”。我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实力强大的国民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群众路线”。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党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党一切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和基本路线。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经验教训总结,更好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民众的潜能,成为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予以重视的重大问题。

四、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又一个法宝。90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正是因为我党能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一)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证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二)重视组织建设(尤其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我党十分重视组织建设,尤其肯下大力气进行基层组织建设。熟悉中国情况的司徒雷登曾说,国民党政权的一个最大弱点,就是它没有对地方组织给予应有的注意,远远落后于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7]P18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与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

(三)重视作风建设。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风问题,归根到底是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我党从成立起就十分重视党内民主作风建设,发扬党内民主,重视廉政建设,注意反腐倡廉,加强党的队伍自身建设。90多年来,我党不断推进党风建设,经受住了各种各样风险的考验,保持了自己的优良作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8]P196—198

五、创新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党的发展史与壮大史就是一部创新史。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党不断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顺利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创新。

创立了推动革命和建设飞跃发展的两大理论体系。我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它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领悟和中国实际的深切感知,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在这一重大原则指导下,我党摸索出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独特新理论,实现了“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随后探索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两大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出我党勇于理论创新的精神。

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新道路。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我党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俄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义无反顾地率领全党投入新的探索,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引领中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9]P104—105

创造性地实现了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变化。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历程,“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政治上,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精神文明方面,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有红岩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我们还有自己的中国梦。

六、务实精神

“务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熟悉中国国情的司徒雷登在他的著作《在华五十年》一书中感慨:国民党低效无能,共产党简单务实。[10]P224—225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就是靠全党同志以务实精神引领了人民、感染了群众,从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要求全党,“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梦想得以实现;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此后,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必须大力发展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胡锦涛在作十八大报告之前,一改过去党代会上通读报告全文的做法,强调不念全文,只集中讲要点。这其实是在要求和告诫全党同志保持“务实”的作风,把工作落到实处,也预示我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加大“务实”力度。习近平明确指出,如果各级领导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时时处处都坚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实事求是的要求就会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我党正是以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步步实现着中国梦。[11]

七、机遇

90多年的奋斗历程,化“危”为“机”贯穿我党全部历史的始终,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无论面对严峻的军事、政治、经济危机,还是来自其他领域的风险挑战,我党永不言败、勇往直前,一次次把“危机”“危难”“危局”转化为发展的“机遇”“机缘”“契机”,谱写了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篇章。

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大革命失败后,30余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八七会议让共产党人化“危”为“机”,实现了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我党几乎陷入绝境,但在生死攸关之际,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后,中国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我党遭遇前所未有的执政危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我党转危为安,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神州大地焕然一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我国面临“改旗易帜”的现实危险,在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给我们指明了正确方向,随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地推向21世纪。2008年至2010年,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揽全局、从容应对,经受住了危机的严峻考验,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回升向好,开创了科学发展的道路。[12]P4—5

回顾我们党历经千难万险、创建千秋伟业的历史轨迹,总结我们党化“危”为“机”,创造辉煌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新时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央外宣办举行新闻吹风会解读“七一”讲话“人民”一词用了136次[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7/20/content_875880.htm.

[2]新华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3]秦正为.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的主旋律[J].理论探讨,2011(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仲德涛.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启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8]贺云忠,李国鹏.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要牢记“三大法宝”[C]//.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9.

[9]张远葆,杨玉玲.中国共产党创新实践的回顾与前瞻[C]//.“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10](美)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11]中国新闻网:习近平: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目标.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5—28/3919522.shtml.

[12]易金务,熊杏林,赵可.中国共产党90年化“危”为“机”的历史经验[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5).

责任编辑 潘 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