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
2013-12-29
“下雨天什么的,最讨厌了。”——你一定也发出过类似的感叹吧?设想一下雨天没有雨伞用的日子……啧啧,那才叫举步维艰呢!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这个好东西呢?
木匠的妻子
在咱们中国,说到雨伞的发明,就不能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木匠。这位木匠身手不凡,做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巧夺天工,什么锯子啦、云梯啦、木鸢啦,都是他的杰作。这位伟大的木匠我们都耳熟能详,他就是被奉为木匠祖师爷的鲁班,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他的妻子!
是不是搞错了?鲁班的伟大毋庸置疑,但我们可从来没听说过鲁班的妻子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呀!这件事可能有点出乎你的意料,但请你一定要相信并牢记:鲁班大叔的妻子也是一名巧手木匠,而且她的才华恐怕并不亚于自己的丈夫。
相传,鲁班生活的春秋时期还没有伞这种东西。每逢阴天下雨,大家出门就非常不便,于是很多人干脆选择不出门。这样岂不是很耽误事儿?于是,热心的鲁班就在他居住的地区,每隔一小段距离建造一座小亭子,好让行路之人避雨。鲁班的活雷锋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唯独遭到了自己妻子的否定。鲁班的妻子看了丈夫的杰作,对鲁班说:“你这些亭子不能跟着人走,还是不方便,而且造价又高,没法普及呀!且看我的办法!”
接下来的好几天,鲁班的妻子都没出门,窝在工房里敲敲打打,最终拿出一个怪东西给鲁班看。这东西由一根竹竿做主体,四周围绕着很多能撑起来的竹篾,上面蒙着丝帛。撑起来之后,就像一个小小的亭子,携带起来也非常方便。
于是,伞就这样诞生了。
继续探究真相
鲁班的妻子发明了伞,这件事不过是个传说,这个故事记载在一本叫《玉屑》的古书上。其实鲁班的妻子发明了雨伞是没有什么确凿证据的,而雨伞不是她发明的证据,倒是有一大堆。
《孔子家语》上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孔子之郯,遇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孔子去一个叫做郯的地方,途中遇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就撑起伞来与他讲话。这里的“盖”,指的就是伞。而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关于雨伞的记载。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早在商、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伞用了,使用伞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
其实,最初的伞未必是用来遮风挡雨的。在古代,用丝帛制作的伞也叫做“缴”。缴是古代的官仪,也就是官员、贵族的仪仗物,俗称“罗伞”。不同颜色、大小的罗伞,代表着官员的品级。最高等级的皇帝,自然是用“黄罗伞盖”喽!
伞是这样普及的
雨伞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普通用具,但在古时候却并不是很快就被普及的。很长时间里,伞都是一样奢侈品。丝帛伞太贵,老百姓用不起,下雨天只能戴斗笠,穿蓑衣。
至少在汉代之后,油纸伞才出现(又一条证据证明伞和鲁班的妻子无关呦),而到了唐宋时期,油纸伞才逐渐普及。唐代的造纸业已经变得十分发达,纸的用途也变得广泛起来,而不仅仅局限于书写工具。那时候,油纸伞成为批量生产的日常工具,在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随处可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而由于皇权的强大影响力,中国普通人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都只能售用纸伞,比如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曾在法规中规定,老百姓是不能使用丝绸制作雨伞的,不管你是贫还是富。
外国的伞
中国人是最先进入文明社会的族群,至少在东亚范围内,很多东西都是由中国人发明并传播开来的,伞也不例外。唐代,日本向中国派遣了很多遣唐使和学问僧,他们在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的雨伞带入了日本。
历史学家很奇怪的一点是,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的伞消失了很久。大家好像都忘了世界上还有这么个东西可以遮阳挡雨。传说,一直到了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才将雨伞重新介绍回欧洲。的确,直到17世纪,意大利才重新出现了雨伞。而到了18世纪,雨伞才在英国、法国等主要欧洲国家流行起来。
时至今日,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替代伞。别小看了伞,可以预见的是,它还将伴随人类很多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