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猕猴
2013-12-29
猕猴曾在我国的温带地区广泛存在,后来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生活区域逐渐南移。
为了守护太行山的野生猕猴,人们开始定点投喂,让它们得以生存繁衍,否则黄河以北的野生猕猴将不复存在。
建立保护区
生活在太行山一带的野生猕猴属于中国特有的华北亚种,有着极强的耐寒力和适应力,也有着较长的寿命和较大的种群规模,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然而它们正面临着绝迹的危险。
为了保护它们,1983年经山西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阳城县蟒河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
蟒河地处太行山区,地形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海拔在300~1572米之间。蟒河自然保护区的地貌特征多以深涧、峡谷、奇峰、瀑潭为主,沟壑纵横复杂壮观。由于位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当时保护区内共发现有四群左右的150只猕猴。
秋季,猕猴往往会遭到金钱豹的捕杀。金钱豹是一种大型食肉动物,不仅身体强健、行动敏捷,还善于跳跃和攀爬,除了山鸡、野兔外,猕猴也常常成为它们猎捕的对象。为此,保护区加大了对金钱豹的观察和监测,在区域内的各个山顶和要道设置了红外线摄像机。
动物专家根据拍摄到的影像判断,在蟒河自然保护区共生活着4只金钱豹,其中还包括一只幼豹。不过由于数量少,金钱豹没有对猕猴种群产生很大影响。
投喂猕猴群
刚刚成立猕猴保护区时,祖祖辈辈居住在这片山里的村民认为,把猴群固定在一个地方喂食是天方夜谭。
猕猴属于灵长类动物,是动物中的高等类群,有着发达的大脑和复杂的行为方式,不容易控制。
但保护区内的猕猴管护员却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对猕猴管护员来说,要控制住保护区内最大一个猴群,首先必须清楚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比如,猕猴喜欢群居,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一般栖息在峭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等。
除此之外,猕猴管护员还掌握了一项特殊的技能,经过长期的相处,他们能够听懂猴群的语言,会用猴群熟悉的声音向它们喊话。
喂食野生猕猴是很有讲究的,管护员每天都到固定地点投喂一次玉米。除了在投喂次数上要严格把关,管护员还要控制一次投喂的食量,食量过大不利于猕猴野性的保存,投喂太少则猴群会因为食物短缺发生争斗,甚至流窜出保护区。
到了秋季,管护员要更加用心,蟒河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达82%,保护区内共有植物886种,其中许多都是猕猴喜爱的食物。
因此,当秋季果实成熟后,猕猴会变得异常活跃,扩大觅食范围。此时管护员要将猴群反复引领到固定投喂场地上,否则时间一长,猴群就会忘记投喂地点,对管护员也会变得生疏。
尽管猕猴在生理上与人类比较接近,容易驯养和繁殖,但与它们接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耐心和恒心,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喜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人工投喂,如今整个保护区的猕猴数量已经达到了八群近千只的规模,猕猴的野性也得到了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