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工党员的爱心“接龙”

2013-12-29左进

当代党员 2013年10期

2013年6月3日上午,75岁的王明秀老人走进巴南区接龙镇政府办公楼社工服务中心。

“婆婆,有什么可以帮您的?”中心工作人员高芳热情地迎了上去。

“听说你们社工党员是专门帮人的,最近天旱,院子里的井压不出水了,要去远处挑水。孩子都不在家,我和老伴都担不动了,你们能不能帮帮我?”老人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王明秀的大儿子多年前去世,小儿子常年外出务工,由于村里还没通自来水,遇到天旱,老两口挑水就成了大问题。前两天听别人说政府楼里有社工党员,就找来了。

“婆婆您稍等,我马上安排一下。”高芳立刻翻开社工登记表,迅速勾出三名专长照顾老人的社工党员的名字,并马上打电话,一一交代任务。

“婆婆,您把地址留给我们,先回去,我们下午两点就到您家去帮您担水、做家务。”

“真的啊……”王明秀有些不敢相信,出了大门一直念叨:“政府大楼里也不完全是‘官老爷’嘛。”

取经

2012年10月3日,接龙镇新正街社区。

“儿子不在了,我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70岁的唐康玉坐在自家二楼的阳台上痛哭不止。

唐康玉今年70岁,自从独子病逝后,十分痛苦和悲观,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

“老太太一直想不开,我们都尽量看着她,怕她做傻事。但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要解开她的心结才能真正阻止她轻生。”邻居王林说。

“镇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不少,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之外该怎么去关心他们?”了解到唐康玉的情况后,接龙镇党委书记李萍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你好,请问是赵校长吗?”2012年11月,接龙中学校长赵光晓接到一个略带香港口音的陌生电话。

“我是香港的社工江卓然,我们想在贵校建立一个社工服务点。”对方说明了缘由。

一个月前,香港某社工组织找到共青团重庆市委,希望在重庆找一所离主城较近、交通便利的农村中学,作为该社工组织在内地的试点基地。接龙中学因地处离主城70公里的接龙镇,学校农村留守学生较多,因此被共青团重庆市委推荐给这个社工组织。

“进班摸底、建立学生档案、进行家访……”入驻接龙中学后的半年中,香港社工组织在接龙中学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效果显著。

“我们能不能将接龙中学的社工组织模式扩展到学校外,把社区的服务模式融进我们的工作中?”香港社工组织在接龙中学的工作成效引起了李萍的注意。

“可以把社工模式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群众工作结合起来。”一个星期后的镇党委工作会议上,李萍向镇党委班子成员提出想法。

“以前,老百姓总觉得我们是‘衙门里’的人,和他们‘走田坎’的人说不到一起去,如果以社工的身份走近他们,帮助他们,可以拉近我们的距离。”镇党委宣传委员李原锋说。

“那就试一试!”李萍决定一试。

搭台

2013年5月1日,接龙镇政府办公楼会议室。

“社工党员?”河嘴村大学生“村官”杨讯张大了嘴巴。

“就是像社工一样去帮助老百姓的党员。”镇党委组织委员薛东涛为到场的90多名年轻党员干部做起了动员工作,“别看社工党员没工钱还贴力,可你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了好事,老百姓和你的关系自然就近了,工作起来也就顺了。”

“真的?”薛东涛的话说到了杨讯的心坎里。由于年纪轻、阅历浅,在工作中,村民们总是不太相信这位年轻“村官”。

“缺乏和村民们沟通的经验和技巧。”杨讯说,“总感觉和村民们有距离,生疏得很。”

“我们将定期对社工党员进行培训,这对党员干部开展工作也是非常有用的。”薛东涛说。

杨讯当即决定加入这支队伍。

2013年5月20日,接龙镇党委成立了社工服务中心和20个社区社工工作室,并在每个工作室聘请一名专业社工,牵头开展每个街道的社工工作。

随后,镇党委组织社工党员对全镇的困难家庭进行摸底调查,然后结合社工党员的具体情况分配任务。

“现在镇里一共有90名社工党员,每人负责联系3户困难家庭。”社工服务中心的高芳说,“中心把每名社工党员的姓名、电话等基本情况印成联系服务卡片,发放到每户困难家庭。”

倒逼

2013年6月1日,接龙镇社工服务中心。

“每名社工党员每月至少给服务对象打五次以上的联络电话。”

“每名社工党员每月至少分别为负责联系的三户困难或特殊家庭上门做三件好事。”

“还有考评标准啊。”新政街社区党委书记何大芬望着墙上贴出的红底黑字的社工职责,惊住了。

“中心每个月都会统计社工党员的工作情况,并一一对照标lYEiu5DoJH0gsv6u2eCgztPP/qM7IveBlaA7eJN8t8I=准作出考核评价。”李萍说。

“这个估计就是个摆设。”何大芬不以为然。

“何书记,快来!”2013年6月30日,早上一起床,何大芬就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你赶紧到社工服务中心来看看吧。”

“魏碧群:为困难家庭做好事:4次;考核:优秀。”

“何大芬:为困难家庭做好事:0次;考核:不合格。”看着墙上那显眼的“不合格”三个字,何大芬羞得满脸通红。

“这个干好、干坏有啥不一样吗?”从社工服务中心出来,何大芬找到了魏碧群取经。

“这个工作可是大有干头的。”对此,接龙镇司法所副调研员魏碧群深有体会。

今年5月,在云南某监狱服刑的谢松因视神经萎缩导致失明,回到接龙镇莲花社区,接受矫正改造,成为魏碧群的帮助对象。

“他每天门也不出,话也不说,就是哭,这样下去怎么办。”5月的一天,魏碧群来到谢松的家里,谢松的父亲说起儿子,担心不已。

“刘师傅18岁的时候因为车祸失明后却依然乐观面对生活,现在自己开盲人按摩院,家庭幸福,你也可以和他一样过上幸福生活的。”结成帮扶对子后的一个月,魏碧群每天都到谢松家陪他聊天,还介绍盲人按摩师刘云和他认识,鼓励他重新面对生活。

“魏老师,我想学盲人按摩。”6月的一天,谢松主动找到魏碧群,表示愿意重新找工作。看到谢松重拾生活的信心,魏碧群高兴不已。

“魏老师是个好干部,以后大家要好好支持她的工作哟!”从那以后,谢松的父亲逢人便夸魏碧群是个为民做实事的好干部,主动帮她在街坊邻居中做起了“宣传工作”。

“为老百姓办的实事越多,和他们的关系就越近,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就越小。”魏碧群说,“再说社工党员如果不做事,被评为不合格,每个月考核结果往墙上一贴,面子上也挂不住啊。”

魏碧群的一席话让何大芬茅塞顿开。

2013年7月30日,社工服务中心挤满前来查询考核结果的社工党员。

“不止是我们关心这个考核结果,老百姓也关心。”大山村干部王莹说,“哪个做了事,哪个不做事,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

“我们只跟为我们做实事的‘官’亲。”青山村村民何大伟说。

“何大芬:良好!”看着自己的“成绩单”,何大芬舒了一口气。这个月,她主动开导社区里的一位失独人员并帮她办理了相关补助,做好事次数不再是零了。

“把社工模式引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既与党委、政府工作相衔接,又相对独立地应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机制和网络,拉近了党员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李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