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产城融合这个“牛鼻子”
2013-12-29
一到节日,刘中培就特别头痛。
2013年春节,刘中培更加头痛了。
才早上7点过,梁平县柏家镇就已经闹腾起来——狭窄的主干道两侧,早已挤满各种小摊。
由于商业门面稀缺,导致大部分农产品和日用百货,只能挤在路边交易。
汽车、摩托车狂按着喇叭,一点一点挪动着。
7点,刘中培就到了街上,协调人车分流。
他是柏家镇镇长。
逢赶场天,来往车辆要穿过这个场镇,需要好大一阵。
到了春节,若无人协调,整个场镇会被堵瘫。
2012年,柏家镇城镇化率为15.97%。
尽管与全县35.9%的城镇化率相去甚远,但刘中培还是“很满足”——最近两年,该镇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25%。
大量人口涌入场镇,让柏家镇容纳能力立马捉襟见肘。
场镇居民人均占有道路0.0003公里,人均公共绿地只有0.64平方米,人均商业市场更是寒碜。
这个山区乡镇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因此陷入困境。
一个能解决200多人就业的建材企业,临签约的时候走了。
一年前签订意向性投资协议的另几个项目,也打起了退堂鼓。
转了户口的居民,就近找不到工作,不得不远赴沿海打工。
柏家镇的城镇化困境,仅仅只是粗放式城镇化发展中的“冰山一角”。
近些年,重庆一些区县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贪大求快,致力于“物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而忽视了“人的城镇化”,造成了一系列弊端:城市新区商品房林立,但因缺少产业支撑,成了只有晚上有人的“睡城”;工业园区产业红火,但缺少衣、食、住、行、教、医等配套,成了只有白天有人的“鬼城”;小城镇规划建设没有特色,城不城,产无产,致使转户居民只有“离乡背井”……
破解城镇化困局,依然要靠城镇化——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实现城镇化人群“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三维转换。
要实现这个三维转换,就必须抓住产城融合这个“牛鼻子”——以城镇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镇更新和完善功能服务配套,产业与城镇互相支撑、融合发展。
唯有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方能为城镇化人群提供一个“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宜居宜业宜商之地,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