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须扎实培养基础人才
2013-12-29谈耀秋
当今之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经济规模全球第二,工业总产值全球第一。在这新的时代,压力与成绩同在,危险和机遇并存。改革也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前进还是原地踏步,成为了对全体中国人的挑战。
人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什么最关键?什么最急迫?什么是发展的根本?什么是发展的瓶颈?这是一个必须要深入研究、老实回答的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国家存亡的问题。
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发展的瓶颈也是人才。没有人才,就不会有大庆、不会有深圳、不会有三峡、不会有神舟,就不会有我们新中国的日日月月、改革的时时刻刻。就像习总书记在大连市考察时强调的,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要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
现在我们的广大企业最发愁的已经不再是钱、技术、原材料、运输、政策、销路、厂房、能源和社会环境了,而是人,是现代化、综合化的人才,是优秀的人才、合适的人才、忠诚的人才、足够的人才。其中,高端人才的紧缺状况已经在影响我国的发展。而作为一个国家的产业基础、社会骨干、人才主体的基础人才,其紧缺状况则更加严重,已经是威胁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
为了适应快速的发展,我国现在每年都需要将近3000万的优秀劳动力加入到各个产业中来,其中包括1000万左右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近2000万左右的技工人才和社会服务人才。基础人才包括这1000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80%和2000万技工人才和社会服务人才的10%,也大概有1000万,主要是由高等教育提供供给。也就是说,大学生们应该是这1000万基础人才的主体来源。而现在我国每年的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不过600万-700万,还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从2014年开始,我国将迎来一个连续5年的毕业高峰。在这5年中,每年都会有约700万高校毕业生连续进入社会。按理来说,这700万人应该成为高级劳动力来源,将会缓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困难,是一个大大的利好消息,应该让广大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欢呼雀跃才是。可是实际上呢?这个连续5年的毕业高峰反倒成了需要面对的连续5年的就业难题。比这5年高峰中每年都要少的2013年已经成为了历史上的“就业最难年”,那么其后的5年中,这个就业最难年的桂冠恐怕要年年易主了。
社会上人多而人才少
为什么一个更加充足的供应量反而变成了负担呢?这样一个表面看起来严重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很简单,社会需求的是人才,而不是人。在市场选择的范围内,社会的需求量并没有变化,而合格的供给数量远远不够,就造成了需求的过剩和半成品、废品的堆积同时出现。目前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大部分人,论能力和素质,是达不到1000万的基础人才的要求标准的。
对此,很多企业界的人士深有同感,身为民建海淀区副主委、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关村高企协副会长、北京合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总裁的刘泽刚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合纵公司创办于1997年,是一家电力行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其主打产品连续3年排名电力配电行业第一名,连续3年荣获中关村企业百强企业,现在是中关村重点支持的“十百千工程”入选企业,2012年上缴税收近7000万元。这样一家处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企业,从3年前开始就将招聘由社会招聘为主改为了校园招聘为主。2012年招聘了本科以上大学生65人,职业院校的大专生技能工人约150人;2013年到目前为止,就已经招聘了本科以上大学生46人,大专中专技能工人超过200人。像合纵科技这样的公司有很多,淘宝、汉能、汉王、安妮、天士力、紫光、新兴、联想、华为、中经恒兴等等企业,都在快速的扩张和发展。它们支撑着目前中国的经济继续增长、不断前进,也在不断地招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
在刘泽刚这样的企业家看来,在高等教育人才需求这么强烈的现状下,居然大学生就业还这么困难,本身就是一个虽然可以理解、但是难以接受的大问题。汉能集团房地产公司总经理秦康就多次表示过,他们周围的绝大部分企业从来没觉得大学毕业生多了,而是少了。当然,这个少了,指的不是总人数少了,而是合格和优秀的人太少了。现在很多的人力资源总监、专员,成天面试,可是满意的却没几个。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项事业蓬勃向上。事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四化建设的“应急人才”。这批“应急人才”中,许多人已经独当一面,有些还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军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环保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航天技术、航海技术、工程管理、医药卫生技术等等都在跨专业、跨学科的飞速发展,各领域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和几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生产线人少,却效率极高;工人虽少,技术含量很高,产量很大;厂房车间虽大,管理人员却很少。这些都靠什么实现?靠的是广大的高素质基础人才。随着城市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已经纳入现代化管理的轨道。道路交通的规划实施、人口管理、市场管理、交通管理、社区管理等等管理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优秀基础人才。
基础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这些基础人才就是未来的中产群体的主体,是国家的主力人才、核心人才。没有基础人才,就是有再多的精英人才,再多的技工人才和社会服务人才,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成不了一个强国,只能成为一个空心大国和劳务大国。高素质的基础人才从哪里来?本应该是从学校来,而且这每年700万人也只能从学校来。基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复杂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全面活动。
高校教育与就业脱节
对于全体在校学生来说,自从进入大学,就要调整好一个学习和就业观念,要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避免在校期间的混日子、毕业之后的高不成低不就。古今中外,任何人都是先就业再发展,而且很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有同样良好的发展前景。要调整心态,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沉稳,踏实上进,怀着一颗感恩和敬业的心去学习、去工作,在学校就要为自身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2014年的700万应届毕业生来说,重新系统培养已经没机会了,只能强化最后这一年的速成学习了。必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就业前的实习锻炼。一方面先学会做人,不要应聘时考官一问就会,深问就三不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明白、讲清楚。工作中要眼中有活儿,眼快手快。第二方面,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把学过的知识用在工作中。第三方面,要掌握沟通的本领,充分领会对方的意图,清晰表明自己的立场,提出新方案,尽可能使双方意见一致。
客观地说,我们国家目前高校教育的问题的确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大学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综合能力的训练,而理论知识与就业的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现在大学生专业知识理论不够深,综合能力欠缺,理论转化和运用到实践的能力薄弱。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很难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的需要。整个高等教育都缺乏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也很少有这方面的有效指导。现在有些学校还有过去“快餐式教育”的影子,设置专业十分盲目,眼下哪个专业火,不管师资条件是否具备,实验设备是否齐全,学校特色是否突出,见招拆招,急用先办,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影响。遇到就业难,根本找不出问题,就归结为扩招太多、经济形势疲软和需求减少,反正学校没责任。这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悖论,就像刘云山说过的:找不出问题本身就是问题。
对于学校,一定要与广大就业单位多沟通、多交流,调查了解清楚社会和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究竟是什么。不能总抱着高高在上、老师最大的老大观念,要明白在就业问题上,老师和学校是没有决定权的,甚至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发言权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要贴近实际运用,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不再是高分低能,成为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引进社会人才承担就业促进工作,避免吃皇粮的教师纸上谈兵,成为就业的蒙古大夫。
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也要不断地从社会、从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逐步掌控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有心的学生会在事业发展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领域,使自己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企业不能坐等教育改革
从国家角度来说,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经营环境,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资金和项目政策支持。只有就业单位发展好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更多的人才。绝不能盲目地管卡压,让有前景的企业迫于经营压力去降低成本进行裁员和减员,造成整个就业环境的困难。
作为企业,不能坐等教育的改革、社会的改变。因此,很多企业已经改变了对于人才的期望重点和吸收方式,不再把人才的来源主要寄托在招聘上,而是放在入职后的培养上。合纵公司3年前就开展了以立足于自身培养人才为主的思想转变,对新入职大学生很重视,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良好的薪资待遇、全方位的社会福利保障、良好的员工氛围等。刘泽刚要求公司高层到基层一线都积极配合大学生的培养工作,设立了专项的“雏鹰计划”培训项目来满足和支持人才培养的需要。实际效果很不错,他们计划继续延续人才内部培养的良好传统。而华为则是给新老员工都提供大量的培训机会,包括公费的学习和考试,在这方面的支出每年都是以亿为单位,换回的回报则是十年之后的中国行业第一。
中国现在的发展很快,必然会造成很多的不足、不均衡和不全面,必然会带来很多夹生饭。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性,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和磨练。人才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道难关,是考验我们改革意志和工作能力的一份试卷。唯有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落实,搞好人才工作,搞好基础人才的培养工作,才是快速实现现代化中国的重要法宝。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指示,要脚踏实地,大胆探索,努力走出一条基础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