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容胜过真理?

2013-12-29危舟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21期

受当代文化的影响,如今谁若谈论真理,大概会被视为思想落伍、冥顽不化的宗教狂热分子。谁若谈论宽容,则是思想进步、有教养的表现。然而,宽容到底表明一种怎样的态度?它是否必须依赖某种预设的价值立场?这一切并不总是清晰可辨。卡森是美国顶尖的圣经学者,在本书中,他梳理思想史,考察宽容观的转变,并结合美国的社会现实,指出错误宽容观的思想根源。

卡森认为,人们通常会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混淆使用宽容这个词:一种是指不赞同他人的观点,但允许其持有此观点。另一种是认为各类观点都同样正确,并不存在价值上的高低优劣。前者接近传统的表述,意指法律保障思想与言论不受强制,社会不歧视观念有别的各类人群。此乃众所周知的自由主义立场,对于卡森这样的神学家来说,此立场自有其缺陷,但在败坏的世界上,它仍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后者则是一种新的宽容观,它建立在相对主义的基础上,通过界定不宽容的方式展示自身。新宽容观坚持所有价值立场一律平等,认定任何排他性真理皆是不宽容。

随着现代性的展开,有着相对主义立场的新宽容观日益泛滥,侵蚀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它以宽容的名义,拒斥所有绝对主义的价值立场。在卡森看来,新宽容观已然成为压制性力量,即书名所谓的“宽容的不宽容”。在新宽容观的“政治正确”下,只要是不妥协的价值立场,就会被视作原教旨主义,受到嗤笑和批判。卡森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以展示新宽容观是何等不宽容。

这种新宽容观否定一切真理的宣称,拒绝任何道德的评价。在它面前,严肃的批评和有深度的思想交锋,也变得困难重重。此类思维造成的后果,就是在讨论何为普遍的价值和共同的善时,人们会变得软弱无力。

我们应当承认,宽容本身并没有实质的道德价值,它只能为发现真正的价值提供保障。宽容是为了认识真理,但它自身并非真理。

相对主义的宽容观,将宽容视作凌驾一切的至高德性。它时时展示着对真理的厌恶,却又戴着真理的面具粉墨登场。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对主义获得至高地位的语境里,有人套用西方学院的流行理论,反对西方中心论;有人假宽容之名,行不宽容之实,压制任何对真理的认信。

上世纪30年代,神学家朋霍费尔访美时,慨叹宽容已经胜过了真理。如果说当时相对主义的宽容观尚处萌芽状态,现今则已枝繁叶茂,呈遮天蔽日之势。宽容,成为政客与文化偶像们讨好众人的廉价糖果,四处派发。那么,宽容真的能胜过真理吗?如果我们以更超越的眼光看待世界,就会坚信真理得胜,因为人类历史始终在真理的掌管之下。

【美】D.A.卡森 著 团结出版社 2012.12

前所未有的自负

左春和

这是一本隽永的诗人随笔,但我更愿把它当作一本省世的文化批评,这个实用为王的时代,需要这样的警示。

叶匡政对当下的文化症候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忧虑。他说这个时代的文化已失去那种勃勃精气,只剩下庸常的因袭和麻木。我谈到文学,他说,“我们的文学早已丧失了目睹与记录黑暗的力量,留下的只有对生命的漠不关心”。

他目睹这个时代的过度自恋造成前所未有的自负,因为谦卑已从我们的文明中抽离,我们对生命、对自然、对文化也都失去了敬畏之心。

在消费中国的逻辑中,作者发现庸俗文化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不论是赵本山、余秋雨、于丹,还是范曾、张艺谋和周立波,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抵制文化的批判话语,只建构以娱乐为目标的消费市场。这种娱乐文化的特点是迎合消费主义时代的即时利益,消解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堵塞人们的思想和怀疑,使消费者忽略或逃避现实,沉溺于一种无思想状态,最终达到对现实的全面认同。深陷在这种迷狂之中的文化限制了生命主体性的前置,人的创造性被束缚。文化的价值在于使人的精神飞升,然而,这种庸俗化的文化模式成为压制人的创造性的手段。顺从这种消费号召的时代必然付出巨大的代价,而精神秩序的收拾和整理将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叶匡政 著 商务印书馆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