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贝尔和平奖到底该颁给谁?

2013-12-29赵灵敏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35期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周。10月11日,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1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颁予“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表彰其在致力摧毁化学武器的过程中所做的广泛努力。

在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95年订立的遗嘱里,和平奖的宗旨是表彰“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从1901年以来的执行情况看,和平奖的一大特点是有很强的时效性。而过分强调时效,就使得一些和平奖照顾了当时的喧嚣,却没有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比如1973年的和平奖授予美国的基辛格和越南的黎德寿,表彰他们在代表美越双方进行和谈上所做的工作,但其实这两个人自身的努力非常有限,同时越南的和平也没有维持长久。

而今年的全球安全热点之一就是叙利亚危机,特别是8月21日发生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郊区的化学武器袭击事件,该事件造成1300多人死亡,6000余人受伤。迄今为止,到底是叙利亚政府还是反对派使用了化学武器,仍然没有定论。联合国的调查报告也只是确认有化学武器被使用,并没有锁定元凶。但西方世界认定是叙利亚政府所为,9月初时奥巴马已经摆出了一副随时开打的架势,却在最后的关头退缩,转而寻求国会批准动武。就在这当口,俄罗斯总统普京提议,以叙利亚政府交出化学武器为代价,换取西方放弃对叙利亚动武。这一神来之笔使得战争危机得以解除,如今,叙利亚已经同意交出所拥有的全部化学武器,并在10月14日正式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成为第190个成员。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也已经开始在叙利亚进行销毁工作。

当地时间2013年10月11日,荷兰海牙,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总干事Ahmet Uzumcu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获得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

以上可以看出,叙利亚危机的峰回路转确实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但扭转乾坤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是在关键的政治问题解决后为解决销毁的技术问题才介入的,作用有限。当然,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普京没有赶上2月底截止的提名期,但那时,叙利亚的化武危机还没有爆发,化学武器的存在也没有对世界和平造成迫在眉睫的威胁,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又是得到谁的提名而最终获奖的呢?

当然,这一组织并非无所作为。作为1993年缔结的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执行机构,总部设于荷兰海牙的OPCW在销毁、监管和防止发展化武方面成绩卓著。从1997年成立至今,OPCW在86个缔约国展开超过5100次检查,监督销毁约5.7万吨化武,约占全球有申报化武的81%,其中美国已销毁约90%库存,俄罗斯70%,利比亚51%。和平奖评审委员会主席亚格兰强调,颁给OPCW并非奖励其摧毁叙利亚化武,而是肯定该组织16年来在全球销毁化武的努力。不过就如前文所述,化武问题是在叙利亚危机中才被关注的,而OPCW能否成功销毁叙利亚化武,要到明年中才能见分晓,到时才论功行赏,也许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