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2013-12-29
记者手记
我们会活得更长,还是更焦虑
看着本刊今年的“健康专题”《终结不治之症?》,有种一切充满希望的感觉:以往的不治之症,似乎都要重新定义。艾滋病可以用药来预防了,自闭症能够控制在萌芽状态,戒烟可能只需要打个疫苗,人体器官用自己的细胞就可以培育,卵子也可以人造,就连困扰过几乎全人类的青春痘,也找到攻克它的病毒了……
在不断进步的科技面前,似乎没有什么是命中注定的。但每次和同事们讨论和操作健康选题,总会觉得迷惑。照理说,人类对自己越了解,对自己的敌人越了解,就应该活得更笃定。我们的平均寿命,确实长了不少吧?但我们活得更幸福了吗?还是在认识到未来健康路上埋伏的种种敌人后,在等死的路上更加惶惶然了?
曾经对身边的人做过个不严谨的调查,问题是:如果让你自己决定生命的长度,你想活多久?我发现,年纪越小的孩子,对生命的野心就越大;而随着年岁渐长,人们对于生命长度的期待,似乎更取决于它的质量。有个朋友觉得活到50岁就行了,要把生命结束在顶峰时候;一位当住院医师的朋友则说,如果患上某种能医治却终身不离医疗器械的病,他宁愿挥霍完剩下的时间,再痛快地死去。
就在你看这段文字的当儿,也许地球角落某个实验室正爆发出一阵欢呼,又一种新的疗法取得了成功。的确,我们能够辨识的健康敌人总是越来越多,但这不应该成为对未来惶恐的理由。到底是焦虑而清醒地活着,还是恍惚而平静地死去,我希望这能由你自己选择,而不是命运。这也是科技和医疗不断进步的意义之一吧,当科学家们把生命的程式都一一破解之后,你的人生要如何运作,可以自己编程。
来论
谣言为何总比“智者”多
贵刊第49期做了一个《2012最魅惑的谣言》专题,颇有意思,耐人寻味。《荀子·大略》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然而,公众能见的现实是,在谣言面前,智者总是那么少,何故?
社会光怪陆离,谣言五花八门,公众在谣言面前的心智、心态也各各有别。细分起来,不外乎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类:莫辨真假,宁信其有。如日本地震中国老百姓抢盐,多半因为智者太少。据统计,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3.27%;第二类:懒得思考,人云亦云。一些谣言,稍加思索,便能证伪,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譬如“自来水中有避孕药”,谁吃饱了撑着往自来水投放避孕药?传谣者放弃独立思考,将脑袋与嘴巴悉付他人,充当不负责任的传声筒;第三类:逆反心理,惟恐不乱。官场黑幕、贪污腐败、风流韵事等,皆入此列。2012年数起“官员艳照”被传得沸沸扬扬,最终被证明是捕风捉影,隐喻着公众仇视情绪。一些人正是在这种情绪左右下,对网上言论不辨真假,一传为快,甚至故意扩散,将对某个群体的不满迁移发泄到某个人身上。
国外有研究者给出了一个“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意谓事件越重要、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果也就越大。公式给我们的警示是,要想终止谣言的传播,就应及时还原事件的真相,让真相成为“谣言粉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