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试出你的情操
2013-12-29朱白
曾听以前的同事说,前领导面试她的时候,问了个问题,喜欢哪部电影,她当时想都没想答了一个《四月物语》,后来上班了前领导告诉她,这个答案让他觉得靠谱,面试就这么过了。一部电影看人,这并非荒诞,眼下的这部《一代宗师》似乎也能担起这个作用,喜欢与不喜欢,喜欢的和不喜欢的理由,凡此种种摆放整齐之后,总能发现一些奇怪扭曲但却符合逻辑的结论。
观影者在《一代宗师》面前可以分成两种人,觉得好看和认为难看的人。大体来说,认为难看的人还可以分为没看懂,以及不是自己想要的,当然两者会有重合,且重合的人数可能占不喜欢该片的多数。
从叙事和故事性来说,《一代宗师》不仅颠覆了王家卫一贯凌乱飘忽的方式,甚至还用字幕提示、重复台词等方式,让观众减少入戏的障碍。这也并非王家卫向主流观众讨好或者妥协,在我看来这正是本片艺术表达所需要的。《一代宗师》是王家卫罕见地将故事建立在非虚无主体上的一部作品,跟《重庆森林》、《春光乍泄》、《花样年华》中的荒芜、陌路、逃遁、出轨等统统不同,《一代宗师》有宏大而敦实的历史做背景,甚至主要人物皆在历史上有记载。叶问的情义和宫二的决绝,以及宫宝森、丁连山等人在精准历史坐标上的演绎,则成了编导意念表达的“材料”。
作为观众(所谓主观和个人兴趣),不喜欢《一代宗师》,不管是王家卫要强烈烘托的武林神秘,还是用音光电声要表现的宗派玄学,我都没多大兴趣;但作为媒体工作者(所谓客观公正),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在滥竽充数、傻缺当道的华语电影圈里,王家卫是难得有修养有作为的作者,他不糊弄自己,始终艺术为大,自有其忠实读者,哪怕小众。
《一代宗师》里的特写镜头是梁朝伟、章子怡“零表情”的形式表现,这非独特形式,而是王家卫诗意美学的载体,在我看来形式恰好完成了内容的要求。尽管有观众被95岁高龄的王珏那45度侧面特写吓吐了,但当这位老人扮演的师叔从关里赶来劝说宫二不要找师兄复仇的戏,称得上是精彩一笔了,诡异的气氛映照下,宫二的决心就像一块巨石一般已经不可阻挡地开始滚落下山。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9/CQBVPKJPBJB73W4SZqwYEY.webp)
不管怎么阴森着脸,赵本山一出场还是难免让人笑场,可看下去你就发现,象牙山风貌荡然无存,反而赵本山的深不可测和小沈阳肥嘟嘟的大脸被张震调戏,都丝丝入扣了。顺便说一下有争议的张震,我倒觉得这个角色和故事的插入,是王家卫的神来之笔,悄无声息地让观众进入了香港开宗立派的时代,在荒诞和历史洪流交织出的情景模式中,建立与消亡的历史循环系统不一定强大,但却不可违。
总有人喜欢将王家卫的台词单独拿出来赏玩,从显示成QQ签名卖弄小资情调,到后来又被恶心到口口声声表达反胃情绪,这满心欢喜和作呕表达的可能是一种人。这其实又怪不得王家卫,诗化和写意的台词只能被植入电影画面和情节中方显合适,你非拿出来掂量一下再写成对子贴在家门口,那当然别扭令人难堪了。
王家卫一直承受着被“过度阐释”的遭遇,当然,在这种泛批评的阐释语境里,他得到的实惠大于损失。号称“每周去看一次,每遍都看出花样来”不是普通粉丝行为,只能用强迫症来解释。再加上在典故、常识和老掌纹中找出一点点所谓的蛛丝马迹,对一部电影进行无底线的解读,这些当然是权利也是自由,但终究意思不大,偏离甚至已与作品无关。
针对《一代宗师》的爱与不爱,其实不算个事儿,凡事都有认知的程度不同,也有审美的差异,而这也正是人类的自由之一。倘若从有趣的角度来说,可以做这样一个调查测试,在微博上找你认识的二十个朋友(了解秉性或者性格脾气之类的),按喜欢这部片和不喜欢的分成两类,你会发现喜欢和不喜欢的真是早就可以预料得到的,他们存在这件事本身也显得非常有趣。只分两类当然粗暴一点,再细分成喜欢并过分解读,和不喜欢并坦言喜欢王家卫以前作品的,甚至再叽歪出一点没到高潮的理由,加一起四种,足够了,他们简直就是我眼力所及的所有人。某种意义上,《一代宗师》是一块无比准确的试金石。
芬尼根的守灵夜(第1卷)
作者:[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戴从容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定价:128.00元
或许没有任何一本书像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那般,因为本身的困难而获致巨大的声誉。它涉及的多达66种世界语言,50%的自造词语,同时不包括这些语言所蕴含的诸如双关、隐喻、反讽等多种修辞技巧,而结构的幻化复杂、故事叙述的渺茫难寻乃至不可琢磨的深厚寄寓,都使得这本书看上去更像是一本属于夜晚、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书。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画面,用专属夜晚的语言描写夜晚。夜晚在夜晚的语言中形成它自身,好比《少年Pi》里那个孤绝荒岛的神奇夜景,伴随着莫名惊悸和恐惧,却丝毫不曾减损夜晚的魅力。是的,美好的书,按普鲁斯特的说法,“是用某种类似外语的语言写成的”。(顾文豪)
独立评论文选
作者:谢泳(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定价:69.80元
《独立评论》创刊于1932年5月,停刊于1937年7月。七八十年前的文章,如今读来依然热气腾腾。勿论宪政、法治、党化教育,就连农村问题、“中国的废话阶级”等,当时所诊的病症,仍在折磨中国;所开的药方,疗效仍未过期。以至读《独立评论文选》,仿佛读今人的时评集。不过,今日中国,哪里还有《独立评论》这样的杂志呢。这不只是环境问题,更是人才与心志的问题。(羽戈)
一池疏影落寒花
作者:张宗子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定价:25.00元
在新书《一池疏影落寒花》,张宗子闲话古今中外,说的还是读书一事。十足传统的文人读书法,讲求耽玩吟咏,自适其适,不比学究式的淬厉于学却慧根短浅、少有所得。从葡萄、阿加莎·克里斯蒂说到奥登、苏轼,经由深厚阅读体验,淬炼出的心得,上佳处足可解烦扰。至于检点早年书事,忆念书缘聚散,就更叫人叹喟不尽了。关于书的故事,能从其中读出真性情,值得再三玩味。(顾文豪)
爱的多重奏
作者:[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邓刚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定价:24.80元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2008年7月14日,与记者特吕翁所做的一次访谈的文字稿。当时的巴迪欧已经71岁了,但是谈论起这个哲学史早已隐匿不见的话题,话里语风之间,仍然不乏深刻的洞见。他对爱的沉思,首先是日常的,然后才是哲学的。比如从一种我们感受到的备受威胁的爱出发,谈到了爱的建构、哲学家的爱情、爱与真理、爱与政治、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巴迪欧的许多观点都很有意思。(思郁)
古董局中局
作者:马伯庸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9月15日
定价:32.00元
书中主人公许愿是一家古董店的店主,有一天一个突然的访客,把他带进了一个做梦都想不到的阴谋之中,一件坊间传说的稀世珍宝,竟然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几十年前做的局,竟然已经编排进自己的命运。他和石董江湖里造假做局的各种奇技淫巧一一遭遇……马伯庸赋予了男主角许多侦探角色和侠客角色,书中涉及不少古董文化和背后的历史故事。(易小荷)
中国的礼乐风景
作者:胡兰成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2月
定价:29.80
胡兰成经典之作,大陆首次出版,朱天文新序推荐。胡兰成的名声,始终毁誉参半。周弃子曾获评“好之者誉为一代才人,短之者嘲为画饼名士”,用在胡身上倒也合适。胡以文字名世,却始终不以文人自居,他身上充满了策士气,这不仅表现于他论政治,还表现于论文化。他的文字有刀兵之气,中西古今文化在他手中好似作战的双方。如《中国的礼乐风景》一书,胜在大,胜在奇,而失之于正。(羽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