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司长”何以纵横官场
2013-12-29连鹏
58岁的辽宁沈阳籍男子赵锡永自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在湖南、云南等地行骗,多位地方官员都曾陪同其视察当地,聆听指导,各地报纸还做了大篇幅图文并茂的报道。直到近日国务院研究室致函当地,称没有此人,这场充满黑色幽默的骗局才被揭穿。
如此“拍案惊奇”的情节,让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名作《钦差大臣》:在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不禁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当做“钦差大臣”,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现实往往比文学作品更加荒诞。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冒充钦差下巡,尚有情可原。在如今信息化发达时代,一个平民竟然可以假冒中央官员行骗多个省份,游走在高官之间,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赵锡永的骗术真的炉火纯青吗?无非是老套路:以专家身份参加重要行业会议,结交官商,然后不断被推荐、背书和加持,再去企业和地方考察,越演越像,越骗越多。如果说赵锡永狡猾,既有派头,又懂得官场那一套,普通人受骗还情有可原,地方官员和商人们毕竟见过世面,经过风雨,类似的“官骗”事件也是屡次发生,他们怎么还如此轻易上当?究竟是什么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呢?
“官骗”有市场,还是权力运行不透明和官本位思想作祟。对于地方官来说,北京来的“钦差”掌握了太多的利益资源,所以他们才会阿谀奉承,唯唯诺诺,巴结还来不及,怎么敢轻易怀疑呢?于公来讲,“赵司长”即使只是搞政策研究的,手里没有直接可以配置的资源,但能量却很大,毕竟接近领导了解政策信息,傍着他对未来争取项目和资金,对招商工作大有益处;于私来说,“朝中有人好办事”,如果能跟“赵司长”搭上关系,自然前途无量。
即使官员们有所怀疑,也不敢去质疑和核实。一方面,司长是假的倒无所谓,万一是真的岂不得罪了领导?另一方面,“司长”的加持和帮衬也能凸显自己的政绩,为升迁加码,也算是互相帮衬各取所需,所以也没必要去认真分辨真假。
除了官场浮夸、唯尚权力之外,政府机构臃肿、行政系统人事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也给了“官骗”可乘之机。在现代社会,政府网站是施行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中央政府一直喊电子政务公开,现实却是各部委的政务网站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试想一下,如果网上有政府各部门清晰的架构表和人事照片,假冒司长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让人费解的是,当赵锡永被国务院研究室揭发是冒牌的之后,云南的涉事企业、政府官员都声称没有被骗,也无一人报警。这就有违常情了,而违反常情的背后往往必有隐情。那些接受采访的官员们把“赵司长”吹得神乎其神,强调他低调、有能力、不捞钱,是怕丢了面子宁愿不了了之,还是想掩饰背后有可能存在腐败甚至权钱交易呢?“赵司长”冒着风险行骗难道不为利益,只是一心为地方谋发展,为人民服务?据媒体报道,赵锡永并不只是一人行骗,他身后还有一个由八九人组成的“专家组”。骗子“组团”参观考察,出席各种会议,仅接待费就不是一笔小数字,他们两年多来到底花了各地政府多少钱呢?
即使假司长事件已经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却因无人报案,而让赵锡永依然逍遥法外。假司长事件如何收场,他将受到何种制裁,还有待观望,但它却真实地折射出官场的“病态”。英国学者艾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权力使人腐化,绝对权力使人绝对腐化”。可以说,如果不让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从根本上打破“官本位”,“官骗”的闹剧还会重演。地方政府该汲取怎样的教训,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具体报道请见本期新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