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海域,暗流涌动
2013-12-29孙礼
一条42米的铁壳渔船蹊跷被扣,将中朝两个曾经的“同志和兄弟”间暗流涌动的渔权困境,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暴露在世界面前。媒体忙着讲述中国渔民在朝鲜遭受的噩梦,其实这起冲突里,遭朝方扣押的角色同样大有玄机——那就是被朝方“强拆”的中国渔船的导航定位装置。
被扣渔船的船东对媒体说,在被朝方军人强扣之后,“辽普渔25222”的卫星定位和导航设备就立刻被拆走,这些正是判断渔船在海上位置的铁证。在一年前另一起同样引发舆论瞩目的扣船事件里,朝鲜军人也是第一时间“删除航行记录”,在破坏掉“铁证”之后,却要求中国渔民在一份越境捕捞的承认书上签字画押。
许多网民据此群情激奋,认为只要拿到这些定位装置,就能证明中国渔民的清白。其实朝方拆掉的,可能是一个“烫手山芋”。在今天这个由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社会,渔权是专属经济区海洋权益的组成部分,但中朝间并没有就海上划界达成共识。朝鲜曾经单方面宣布了其专属经济区划界,从领海基线扩展200海里,不能划到200海里的水域取海洋中间线——但这个主张从来没有得到过中国的承认。中朝建交初期对两国海域一直采用经度划分,在专属经济区这个概念出现之后,中方主张的是大陆架延伸和相向岸线原则,并不同意朝方的中间线方案,这个争议至今没有解决。缺位的海上划界意味着,中朝间海域存在着大片模糊地带,因此拿到中国渔民亲笔的越界承认书,比起一个明确的定位数据更有价值。要执着于用定位装置的数据来判定越境事实,就必须首先解决中朝海上划界,这将使得渔船被扣作为个案的解决更加遥遥无期。
中朝海上划界方案已经缺席了数十年,为何偏偏在最近这段时间争端频出?渔权纠纷,本质上是渔业生产力扩张的结果。中国在黄渤海区域生活着逾百万渔民,更庞大的渔船队伍和技术引用塑造出更强的捕捞能力和胃口,但他们要面对的,却是一片过度捕捞和工业污染后渔业资源锐减的海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曾经启动雄心勃勃的渔民“转产转业”方案,计划将数十万渔民从渔业中转移出来,但进展并不乐观。而靠近朝鲜的海域则拥有未受污染且潜力巨大的渔业资源,对中国渔船有着巨大吸引力。
国家层面海上划界的缺失,中国渔民群体对渔业资源的渴求,最终将中朝间模糊的共同海域变成了灰色地带。出于政治和外交考虑,中国渔业管理部门一直劝告渔民“顾全大局”,渔船一旦被认定有越境,会被处以数万元重罚。另外,从这次事件的报道来看,“辽普渔25222号”并没有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息,也是值得玩味的细节。根据过去的调查,受到渔获资源的诱惑,一些船主在进行捕捞时,有故意暂时关闭定位设备的先例。“无官方管控”的这个小世界,成就的便是暴力的秩序,因此就有了媒体调查所言的,朝方巡逻船和境内涉黑势力勾结收取保护费的利益结构。这个海上世界的潜规则,建立在官方管控缺位,暴力秩序和渔民个体的默许甚至承认之上。
“辽普渔25222号”的船员们最终在外交斡旋下得以回国,并没有缴纳巨额赎金。为他们感到庆幸之余,不能忘记个案的解决,并没有触动中朝间海上渔业的“地下结构”,这种动用国家级的外交资源获得的结果,也不可能成为类似纠纷的正常程序。
要真正谋求中朝间海域的长治久安,最理想的方案,自然是两国尽早实现海上划界,在此基础上签订渔业合作协定,用法律和条约的明规则取代如今的“潜规则”。这是从政治出发的解决之路。在两国间沟通和互信并不成熟,渔业问题也并非两国间核心议题的现状下,更现实的道路,则是搁置海上划界争议,从渔业这个单纯的经济领域谋求突破,基于互利的原则,推动中国渔业生产资料和朝鲜渔业资源间的合理配置。这一点,2005年中朝在搁置划界问题的前提下,签署海上石油合作开发的协定,可堪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