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
2013-12-29那五
无德无信美国人:制造一个稻草人
从构词的角度来说,“无徳无信美国人”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以“无德无信”限定“美国人”,“美国人”为全称判断,传递出来的意思很明显:美国人是不讲道德与诚信的。虽然人民网的编辑用心良苦地解释说:“无德无信美国人”的意思,“并不是说所有的美国人都缺乏诚信、道德低下,而是将大家在美国遇到的美国人与事的另一面呈现给大家,帮助大家全面认识美国和美国人。”但这样一个很不得体、很失态的栏目名称,还是让网友们忍不住吐槽的冲动。
其实,只要不是狂热的“反美”分子,只要稍有推己及人之心,就会明白“无德无信美国人”的说法很不妥当。将心比心,如果《华盛顿邮报》或者《纽约时报》开辟了一个叫做“无徳无信中国人”的栏目,是不是有很多中国人感觉受到了侮辱与歧视?恰好这段时间传出美国副总统拜登有歧视中国的言论,说中国不能“自由呼吸”云云,不是有中国留学生出来强烈抗议吗?
所以,我们现在不需要煞有介事论证“无徳无信美国人”的栏目名称是否得当,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有人要将这只“虱子”显摆出来?一个概念的提出,不会毫无用心。根据那个“编者按”,人民网的用心应该是希望“将大家在美国遇到的美国人与事的另一面呈现给大家,帮助大家全面认识美国和美国人”,并希望以此来戳破“绝大部分中国人”对于美国的想象:“美国人都是诚实守信、品德善良的人”。进而言之,“无徳无信美国人”要对抗的是“美国神话”,创造另一个“美国叙事”,它的极致版本就是几十年前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美国人民”。
也许在当前的中国民间与知识界,的确有一个“美国神话”吧。但从“无徳无信美国人”概念出炉之后所受到的冷嘲热讽来看,人民网想戳破“美国神话”的宏伟目标似乎并没有达到。有评论反问:“一句著名的话是:反美是工作,亲美是生活。我们的领导是多么希望把子女送到美国去,如果美国人真的是‘无德无信’的话,他们会这么做吗?”又有网友反讽:“无徳无信美国人,这个不能说完全没道理。比如那些拿了美国国籍,依然在中国当官的,就是无徳无信。”这些舆论反馈透露出来的信息,值得解读:传统官媒的塑造力、诉诸民族主义情绪的效力、新“水深火热”论的作用力,在开放的网络时代,已经不那么容易奏效了。
22-22-22员工
释义:指年龄在22岁、愿意一天工作22小时、年薪2.2万美元的一类员工。如果不在办公室,他们就会一直盯着自己的手机,因此他们又被称为“永无下班时间的一代”。
高考保姆
释义:高考保姆是一种与高考相关的家政服务人员,专门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营养、生活起居、心理疏导等服务,因此高考保姆不是一般的保姆,不但要进得厨房,还要玩得转书房。衡量成功高考保姆的标准,则是看服务过的考生能否如愿考上名牌大学。
精神离职
释义:指职场员工中存在的“出勤不出力”、“人在心不在”、“力在使不上”等现象。“精神离职”的高发群体主要是老员工、能力较差没有追求的员工。产生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过于自我,没有考虑到员工的感受,也不听取员工的建议与意见;员工经过多次的打击,对企业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观望过后失去信心。
后台硬
释义:意思跟“我爸是李刚”差不多,都是挑动民众受剥夺感的挑衅说法。近日一条新闻说,河南济源一小学门口,有一个女司机撞到学生后,对其辱骂并殴打孩子母亲,过路群众不平,女司机扬言“我后台硬着呢”,激起众怒,女司机欲强行离开,围观市民说“敢走砸你车”,女司机称“砸吧,钱多的是”,结果市民将车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