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国式逻辑对抗普世价值

2013-12-29思郁

南都周刊 2013年26期

前段时间《中国合伙人》热映,这段依据新东方创业故事为蓝本的电影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但是这种成功背后所隐藏的中国式成功逻辑也隐隐令人担忧。电影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硬伤:新梦想盗版了美国的教材被起诉,三个合伙人去美国解决他们的危机。但是这个创业过程中很重要的危机事件被轻描淡写地忽略掉了,三个人在谈判桌上面对着美国人,慷慨陈词,诉说着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困境与艰辛,用一种狗血般的激情演讲震慑住了美国的起诉方,令他们瞬间心悦诚服—危机莫名其妙就解除了。

这是一种中国式解决问题的逻辑,不用走任何法律程序,被告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感动原告,让他们臣服于你的威慑。当然,这只是一部电影,但是当这样的情节一再受到观众的感召,令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得到满足时,我们才会明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这个个案有多特殊。

刘擎的《中国有多特殊》同样聚焦于中国式的特殊问题与全球普世价值的冲突。当我们看似融入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时,却越发意识到我们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是珍惜我们的传统文明,而是在融入世界过程中自然倾向于用中国的特殊性对抗全球化的普世性。我们有中国式的成功,有中国式的文明、有中国式的官员制度、有中国式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国式的国情,如此等等。仿佛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划分为中国式的逻辑与非中国式的逻辑。这种逻辑思维的可怕之处在于,因为自身的特殊性,我们陷入了一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的观念深渊。没有什么普世的观念,我们所走的方向总要与别人有所区别。总结而言,别跟我提什么普世价值,这些对中国人都不适应,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这本评论集《中国有多特殊》中,刘擎的许多文章都暗含着一种内在的肌理,即对一种问题的持续思考,这些看似不同的文章之间有着很多千丝万缕的思考关联。比如在后面收录的《普世与特殊是分歧所在吗?》一文中,刘擎延续了他在之前文章的追问:我们之所以信奉某种价值,不是因为它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或者因为它是中国传统的特殊价值,“普世价值也好特殊性也好,都不构成我们信奉某种价值的直接理由,我们关于好坏对错的观念当然不会没有来由,但并不来自那种抽象的属性,而是源自一些‘故事’以及与故事纠缠在一起的‘道理’”。继续沿着这种思路推演下去,“无论是要提倡还是反对某种价值,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可能不是去诉诸其普世性或特殊性,而是要去探讨这种价值与我们生命体验的关系,与我们文化实践及其背景的关系”。

我们往往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与观念,全都源于个体生命的体验,这种体验的相关性提供了一种普世性的幻觉。但是大多数源自生命的体验都只是一种相对的价值,只是因为我们体验的唯一性,生活的独特性,我们才觉得把握了唯一的真理。但是正如刘擎对启蒙的新认识一样,借助于柏拉图的洞穴观念,我们理解中的启蒙就是走出蒙昧的洞穴,在理性的光耀之下从幻觉走向真实的世界。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才能让洞穴中的人相信,外面的世界是真实的,而洞穴中的这是幻影呢。于是,从另外一种思路出发,刘擎把启蒙定位于一种“出走”,即我们可以将启蒙理解为由于“出走”,而获得了一种“视野转变”,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开始意识到了,除了洞穴内的生活,原来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启蒙变成了一种新的选择,一种别样生活的可能性。

刘擎的《中国有多特殊》是一本看似驳杂的评论文章集结,但是他的优势就在于思想的清明、文字的通达,把常识的逻辑与问题意识结合起来。在这些文章中,你看不到那些故意的佶屈聱牙式的论文风格的写作,他的写作具备了一个优秀学者的视野与深度,还拉近了我们对现实的观照,这是另外一种思想的启蒙,一次新的“出走”。

叛的科学家

作者:(美)弗里曼·戴森

译者:肖明波、杨光松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52.00元

本书中大都是发表在《纽约书评》的长篇评论,范围涉及到科学与道德、哲学与宗教、传记与文学等等方面,这些文字无论是涉及的广度与深度,行文的典雅平易,都令人赞叹不已。本书作者弗里曼·戴森是受人尊敬的核物理学家和科幻小说家, 他不仅是位优秀的理论物理学者,更是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向往无限宇宙的睿智哲人。本书中涉及到他同时代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戴森笔下的科学家群体像面目各异,但是与我们这些普通人多年构建的刻板与疯狂的印象不同—这点上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可谓罪魁祸首—他写到的科学家让我们感到无比的亲近,他们的生活与研究、兴趣与爱好,甚至对科学的痴迷与道德的冲突等等都隐蔽在戴森的字里行间。他笔下的爱因斯坦、罗伯特·奥本海默、理查德·费曼、李政道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给我的阅读经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思郁)

金苹果

作者:(美)尤多拉·韦尔蒂

译者:刘洊波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定价:34.00元

《金苹果》被誉为韦尔蒂最重要的短篇小说集,这也是一部杰出的美国当代作家作品。它每篇独立成篇,但内部之间也被巧妙的形式串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天然不可分割状态。这大概也是短篇小说的一种非常高级的种类,类似于《都柏林人》、《米格尔大街》都是如此。集中在平庸的日常生活里下笔,韦尔蒂对那些拥有传奇色彩的平民特别留心,他们的生活总可以演绎出让读者对人性聚焦关注的一幕幕来。(朱白)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作者:桑兵 等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定价:128.00元

这是一部几乎有800页的大书,几位作者一方面探讨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观念与行为规范的改变,另一方面则研究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因西学冲击而发生的革新。仅仅是“科学”一词,自其从日本传入中国,就经历了指物理学、指专科之学、指客观之学、指各个学科总汇等不同释义,这种研究再现了陈寅恪所说的“解释一字就是作一部文化史”。(杨津涛)

我是怪人,我是独行者:库布里克谈话录

编者:(美)吉恩·菲利普斯

译者:顾国平等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42.00元

库布里克死后,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再也找不出一位他那样奇思妙想、深度对人性充满洞察的导演了。库布里克从来不是个人的,虽然他展现的是个体的龌龊和黑暗,但借助历史和科幻的背景,对人性的幽深之处进行幽默而机智的挖掘,这个星球上真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了。在库布里克身后,至今也有着谜一样的东西悬而未决,诸如那部传奇的未完成电影《拿破仑》的一切,还有《2001:太空漫游》中的很多奇幻镜头究竟是如何完成的……看库布里克的访谈,就像阅读一部哲学教科书,虽有生涩词不时冒出来,但时刻能给人以醍醐灌顶的阅读享受。(朱白)

控制自然:面对洪水、火山、泥石流,我们站在哪里?

作者:(美)约翰·麦克菲

译者:郭筝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定价:32.00元

千百年来,人与自然难以分割,既依存于自然,又面临来自于自然的威胁。本书立足于事实,以泥石流、洪水和火山这三种自然灾害为例,从不同视角生动详尽地叙述了灾害的发生过程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抗争,刻画了自然残酷的一面与人置身灾害时的渺小,既揭示了自然规律,科普了防灾知识,又引发代入式思考,间接让人检讨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自然,人总是谨慎与自大并存,小心翼翼却又野心勃勃,试图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控制自然。(林晓涛)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

作者:(美)彼得·D·希夫

译者:刘寅龙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69.00元

彼得·D·希夫早在2006年以前就预测美国将因房市泡沫而引发经济灾难,虽然这让他在当时备受嘲讽,但事后却获得了上佳评价。他所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崩溃》一书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发表了最悲观的见解,认为美国经济体制和政策体系已经无药可治。他又一次预言,作为经济体的美国将不可避免迎来崩溃;预估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债务总额已经达到了100万亿美元,单靠印刷美元也无法偿还。这本书干脆建议,美国停止偿还所有内外债务,重新创建财政基础。(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