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族群,忧也族群
2013-12-29思郁
许倬云近年来出了不少注水书,但这本《台湾四百年》算是干货。许氏惯于从社会结构切入历史,台湾四百年被他泼墨成一幅美丽生动的山水画,而“点睛之笔”就是“族群与民主的互动”。
台湾在16世纪才被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拽进历史,后又被荷兰占据。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带来了10万人口(土著人口也约10万),可这些人里大部分是官员和军人,他们不习读书,对台湾的庶民文化没什么提升,再加上清政府后来出于对台湾(作为反清复明基地)的防范,长期禁止大陆人登岛,这就导致精英文化不能深入到庶民生活中进行调节整合,民间遂由移民自发形成族群争斗基因。
族群争斗是个麻烦事。我们知道,人一出生就会被归类到各种身份中去,但很多身份可以变,比如,我不再当老师时就不是老师了。可族群身份却与生俱来,洗也洗不掉。人类学家艾瑞克森说,“每个族群都认为自己是被拣选的,把别的族群视为投射负面认同的银幕,并以此作为相互争斗的理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弗洛姆将族群特征(种族、籍贯、肤色、宗教等)称为人的初级连带,其好处在于“与其他人的联合、团结可以增强力量,也能克服个体的孤独,获得归属感。”坏处在于“阻碍人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的、自主的、有创造力的个体。”因此,族群认同需要具有“超越性视野”的精英文化来引领,否则,会长时期停留在地域性、血缘性的争斗层面。
清政府在嘉庆年间放开对台湾的移民,刘铭传他们也作了些建设工作,但没多少年。到了1895年,台湾就被割让给日本。日本带来的现代文化对台湾庶民文化的冲击是比较大的。所以,李敖的儿子李戡最近接受采访时还在说:“动不动就讲什么‘中国在台湾’,……他们以为台湾人素质好是因为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那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
但台湾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终究是二等公民,经过50年的压抑,“亚细亚的孤儿”归来,盼来的却是衣衫褴褛、腐败扰民的国民党兵,这令台湾本土人在经过比较后,对国民党政府失望起来。到1947年,终于酿成了二二八事件,由于陈仪与国民党的处置失当,这一事件在“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划下族群伤口。这一伤口并没有马上发酵,因为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毫无反抗的希望,民众只能接受既定的社会位阶安排。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民意代表老去、失去联合国席位,国民党不得不起用本土人才、放开地方选举,争取新的合法性资源,台湾政治学者朱云汉将这一进程描述为“国民党面对潜在的省籍矛盾与快速经济社会变迁所持续进行的组织调适”。
在威权政府“主动调适”放出一定政治空间后,台湾本土化民主势力在1980年代,也利用族群问题加紧了政治动员,本省籍民众开始逐渐意识到原先省籍间的政治与文化不平等,开始形成一种新的“族群想象”,冲击着威权政府,而这批具有省籍本土意识的群众也成为民进党的主要社会基础。为什么是“族群身份”被动员,而不是其他身份?道理也简单,上午9点15分出生的你一般不会将自己归为“上午9点至10点生的人”,但如果某个独裁者出于迷信,认为这个时间生的人会有造反领袖出现,因而下令迫害这些人,“上午9点至10点生的人”就会因为被迫害很容易建立起身份认同,并被政治动员起来。由于“族群问题”在台湾人身上划下的伤口极深,政治动员起来具有天然优势,这也是有史家认为“辛亥革命本质上是一次反满革命”的原因。当族群认同与民主政治结盟,就产生了惊人能量,他们的抗争使得国民党的镇压成本抬高,于是,党禁和戒严一开,再加蒋经国审时度势、李登辉顺水推舟,政党轮替完成,民主化就成矣。
但台湾近三十年的民主化也并非尽善尽美,突出弊病还是族群问题。许氏认为,台湾经济起飞与都市化带来的“南方差异”,与原有的族群矛盾共振,严重影响了政党竞争。选举往往不是凭着政见,而是凭着族群归属和认同,以及地方利益来划分,这就导致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干扰和压迫,政府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所以,哈洛德·伊萨克在《族群》一书的名言再次被印证——“族群意识可以建立一个国家,也可以撕裂一个国家。”台湾民主真可谓“成也族群,忧也族群。”
许倬云说历史:
台湾四百年
作者: 许倬云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5月
定价: 29.80元
共同的底线
作者:秦晖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定价:48.00元
本书是秦晖近几年的文章集结,虽然散乱,但仍然集中关注几个问题,无论是问题与主义之争,还是左右的商榷,还有经济与政治,文化的普世与特殊论调,都不免涉及到共识的问题,即秦晖说的“共同的底线”。国内学界与西方学界的差异愈加明显,但是这种差异反而预示着我们要寻找自己的共识与底线。不要想着借用西方的学术概念厘清中国的现实。我们的问题还得从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秦晖先生的这本论文集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他所有的思考都是从现状出发,从自身的问题出发,从最基本的概念梳理出发。就算他借用了西方学界的很多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已经失去了原本西方场域内的意义,他引入的是概念的空壳,填充的是我们自身的文化语境。这种乍看很笨的方法却是有效的理论置换。他对各种主义、公民权、第三条道路、乌托邦、文化多元主义等概念进行了有效而直接的清算,目的只有一个,想在我们的场域内重新界定争论的意义,寻找达致共识的途径。(思郁)
我的文学奖
作者: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马文韬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定价:39.00元
托马斯·伯恩哈德是当代少见的富有才华,且能得到全世界大众阅读和文学奖项双重认同的那种作家,他的作品《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历代大师》曾被读者当成挚爱,伯恩哈德极具个性地编织故事和颇有先锋色彩的叙事语言,也使之成为了各大文学奖项的宠儿。在德语文学最重要的毕希纳奖、奥地利国家奖等的领奖台上,那个桀骜不驯且魅力逼人的作家伯恩哈德,曾笑傲过。更为传奇的是,没多久他就厌倦了领奖,从此开始拒绝接受任何文学奖。《我的文学奖》就是伯恩哈德对他所获若干文学奖的种种回忆,以及颁奖典礼上的讲话稿的合辑。(朱白)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
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1936-1939)
作者: 倪慧如 邹宁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年5月
定价: 42.00元
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包括海明威、白求恩等在内,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工人、医生、作家等志愿奔赴前线,对抗法西斯,参与国际纵队。但鲜为人知的是其中也有中国人。旅美华人夫妇倪慧如、邹宁远在机缘巧合下留意到了这个几乎要被遗忘的群体。本书在台湾出版时名为《橄榄桂冠的召唤》,作者在欧亚等地寻访、搜集资料多年,拼凑出十三位有名有姓的华人志愿者的生平。这些人背景各不相同,故事各有曲折,作者记录下的寻访过程也令人随之悲喜,恳切的行文,为读者抚去尘埃,填补了空白。(洪玮)
烟草经纪人
作者:约翰·巴思
译者:徐朝友 李自修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定价:98.00元
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翰·巴思是一面旗帜,从《路的尽头》开始,到巨型长篇小说《烟草经纪人》,约翰·巴思为当代小说贡献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标志性小说创作类型。这部长达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以一位诗人为叙事主人公,他的经历伴随着奇异和险境,最终完成了一个更加堪称奇绝的讽刺长诗……这是这位被博尔赫斯、卡尔维诺人推崇的美国作家的最重要作品,在中国首次出版,虽然文学大潮已退去,但这样填补空白的作品仍称得上是文学爱好者的一种盛宴。(朱白)
亲爱的米亚:
在广州遇到的79个故事
作者:米亚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25.00元
这是一本广州见闻录,也是一幅广州浮世绘。以一个普通城市人的视角,米亚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不轻易让每一次邂逅擦肩而过,聚焦广州车水马龙、熙来攘往背后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汇聚了79个原本不为人知的故事。耀眼的华灯不足以照亮这座欲望之城的每一个角落,漂泊者的孤独,外来者的无助,逐梦者的彷徨,每个人都在以自己为主角的生活中百感交集。城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作者波澜不惊的笔触下静静流淌而出,直渗人心,在不动声色间让人心生同感。(林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