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车很危险,却不能一禁了之
2013-12-29刘远举
一个花季女孩的陨落引起了网上的一片哀叹。女孩名叫王卓琳,今年20岁,在广东读大二。8月15日,她从广东佛山乘坐火车回老家看望奶奶,在南昌向塘火车站提前下车,凌晨4时40分时,准备搭乘在当地被称为“拐的”的三轮车前往南昌,却不幸被带至偏僻无人之处,遭抢劫、杀害。天网恢恢,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已被当地警方抓获。
王卓琳遇害后,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交汇的咽喉——向塘火车站,成为关注的焦点。车站周边混乱的治安环境完全暴露在公众注视之下。有网友指出,向塘火车站及其周边黑车猖獗、治安秩序极差,特别到了晚上,安全得不到保障。
8月19日,南昌县交警大队和城管部门联合执法,禁止“拐的”进入向塘火车站范围。但黑车“拐的”之患,却不是可以一禁了之的。记者的调查显示,黑车几成当地出行的唯一选择。向塘镇的居民说,“我们这里城镇面积不大,没有出租车。我们平时出行就靠骑摩托车和电动车,去一些偏远的村,去火车站,就会坐‘拐的’。火车站那边没有什么车,只有面包车和‘拐的’。面包车要装满了人才走,‘拐的’随时可以走,所以也算方便。”
城市远郊,居民稀少,出租车空驶率相对比市区更高,收入少,出租车一般不愿意去,分布及其稀少。至于公交车,空间上、时间上分布分散的客流,使其经营不可持续,而且,即便有,也是发班间隔长,站点少。所以,农村、远郊居民一般靠自己购买摩托等机动车解决出行问题。但是,公共交通的需求也仍然存在,就如向塘的居民所说,去火车站,去边远的地方,还是几乎靠黑车解决。既然有这种需求,“拐的”黑车始终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今天,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可能。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的发展,现在出现了打车软件应用,用户只要使用智能手机,就能够在3公里、5公里的范围内联系到出租车。所以,打车软件这类技术变革,可以提高边远郊区的出租车的载客率,吸引出租车更多地进入这个区域。
不过,技术却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管理基础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更重要的仍然是社会管理上的变革。实际上,从更深层次看,正因为需求是刚性的,但却遭到行政权力的粗暴压制,才造成了当下各地普遍存在的种种安全问题。
这种管制之恶,历史上有过非常鲜明生动的例子。在今天,酒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商品,不会和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但1920年美国《禁酒法案》之后,情况却完全相反。该法案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也属违法。这直接造成了美国上世纪20年代围绕酒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高利润、动辄使用暴力的酒品黑市的繁荣、依靠私酒贸易带来的暴利,致使美国的黑社会开始发展壮大,犯罪率不断上升;警察日益腐败,执法官员腐化,敲诈勒索盛行。
相似的政策必会产生相似的后果。今天的黑车乱象,除了乱收费,强行拉客,人身危害,钓鱼执法外,也滋生出腐败与寻租,黑车司机往往要交给当地涉及交通管理的人员一笔“保护费”,而这也成为黑车屡禁不绝的一个原因。某种程度上看,今天围绕黑车的各种乱象,都是美国禁酒令之后诸多社会问题的精确再现。
非法状态的个体营运,容易产生“短期化”效应,不遵守交规、无序争客、人身危害等弊端皆出于此。同时,罚款、寻租造成了较高的风险,这就使得行为稳妥的人不愿从事这个行业,而更有投机、冒险性格、不稳定的人则进入这个市场,增加了黑车司机群体的潜在不稳定性,增加了伤害乘客的可能。所以,最终,管制不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安全问题。
个体经营出租并不天然存在额外的、更多的危险,如果放开管制,做好引导,把这个市场由黑变白,既能解决就业问题,而且填补了出租车和公交公司都不愿意经营的短距离客运市场。由于市场被合法运营者填补,他们会形成很强的对非法经营者的监督,不具备资格的就会被排除在外。在这个基础之上,更加先进的技术也能如鱼得水,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便利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