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2013-12-29
热点
儿童读物:很黄很暴力
一则来自邻国印度的消息引发了部分国人的关注。据《印度时报》报道,中国教育专家呼吁对以儿童读物名义销售的书籍提高警惕和加强监管,因为它们当中包含着越来越多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事实上,儿童读物“很黄很暴力”的趋向似乎已经越来越严重,是时候正视这个问题了。
据《印度时报》转述的新华社报道称,在北京和广西,一些儿童读物被发现包含了暴力和色情的元素。其中有一本以科学为主题的畅销书内含大脑外伤的图片,并配了画有血淋淋的头颅的封面。一本儿童冒险小说写道:“我妈妈杀了我,然后我被我爸爸吃了。我的兄弟姐妹从餐桌上把我的骨头收集了起来,然后埋在了一个冰冷的石头坟墓里面。”其他专为儿童编写的图书中也发现了诸如“(她有)丰胸和圆臀,身材火辣”或者“我想和我哥哥生个孩子”这样的语句。
儿童读物之所以会有“很黄很暴力”的趋势,首要的原因是有太多商人盯上了这块“肥肉”。有数据显示,2006年至今,少儿图书市场规模翻了好几番,达50多亿元之巨。2011年上半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整体同比增长率为5.74%,而少儿图书一骑绝尘,同比增长达到了16.18%,而易于涉黄涉暴力的儿童文学占少儿读物的比重多达40%左右,同比增幅更在20%以上。全国有570多家出版社,有530多家在出版儿童图书,原因就在于,出版社认为儿童读物投入少,销量高,家长给孩子买书,最舍得花钱,于是不论是否具备条件,都出版儿童图书,让现在的少儿读物市场既红火又混乱。
而孩子们的家长,也对这些市场上的“儿童毒物”重视程度却相当不够。在一些实例中,大人都是偶然才发现孩子们看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更多的家长只知道满足孩子阅读的需求,但往往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而由于这些题材被理所当然视为儿童题材,很多家长就不会去看,从而也不知道孩子们是否有可能会接触到有害信息。
即便那些担心“儿童毒物”的家长,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应对这一现象。因为很多儿童读物缺乏新创意、内容陈旧,还有就是选题或故事雷同,以致孩子对传统儿童读物没了兴趣——现今市场上低龄童书“幼稚化”趋势十分严重。不少童书作者笔下还是“小猫小狗”一类,语言上也故意蹩脚地学小孩子说话,因其矫揉造作、逻辑简单、流于说教而遭到孩子的“唾弃”。
相比之下,欧美一些家庭往往会保留一些“代代相传”的优秀儿童读物,大人们懂得这些读物的价值,并乐意与孩子们分享,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这种条件或许是中国家庭所不容易具备的,既然如此,那大人们就该和孩子一起认识优秀的儿童读物,与孩子共同分享优秀儿童读物的心得,甚至投入优秀中文儿童读物的创作之中,这对整个社会无疑都是很有价值的。
Q&A
@南都周刊:儿童读物可不可以推行分级制度?
@腾讯今日话题:长久以来,就有人提议儿童读物需要分级,但就如提议电影分级一样,一直没有什么进展。这使得“少儿不宜”、“成人内容”等提示毫无作用。一部作品只要拿到书号,公开出版,那就是“老少皆宜”,读者无所不包。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已经实行了图书分级制度——图书被分成很多级别,卖给不同年龄的读者。在英国,甚至还对童书进行分级,第四级童书只有14岁以上的孩子才能看。这种正确的分级阅读符合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儿童阅读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了适宜的阅读资源。跟随欧美的脚步,港台地区也尝试了分级阅读,行动成效显著。对于中国儿童图书市场良莠不齐的局面来说,尤其需要加强管控,不能让“儿童毒物”随便上市,对屡教不改的出版商应予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