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Q&A

2013-12-29

南都周刊 2013年43期

Q:转基因食品究竟是什么?

A:简单地说,转基因技术就是将某些生物的优良基因接入到其他物种中,使其在生产能力、营养品质等方面更符合人类的需要。

基因改良一直是农业育种的目标,在传统的育种方式中,这个过程通过杂交或者诱变的过程来实现。我们吃的所有农作物都和他们的野生祖先非常不同,这就是人为选择的结果。转基因不需要通过有性生殖来进行目标基因的传入,但它不过是一种更快、更定向的育种方式而已,这正像是医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定点根除病灶。

现有技术能够对基因进行的改变非常小而且高度可控,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中国农业部以及美国食品药监局的统一观点都是,转基因育种的作物并不比传统育种的作物有任何更多的风险。

以转基因作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目前定义的“转基因食品”,是指含有超过1%的转基因育种作物成分的食品,在欧洲、日本和澳洲需要标注,加拿大和美国的大部分州则不需要。事实上转基因技术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食品加工后已经很难测出转基因成分,从主要化学成分上来说,转基因大豆榨出的油跟普通豆油没有任何差异。

Q:人吃了转基因食品后,自身基因会改变吗?

A:人不会从食物中获取基因,否则就真的变成我们所吃的食物了,如同英国那档著名的减肥节目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么,就是什么)。人们常吃的即使是最古老最传统的任何一种食品,都包含了上亿的基因,却从来不会有人担心食物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基因会改变人的基因,或者遗传给后代。

在食物的烹调过程中,DNA几乎都会降解成零碎的小片段,不能携带任何完整的遗传信息,进入人的消化系统后,会进一步分解成所有生物共用的4种脱氧核苷酸,之后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利用。基因的转移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在自然情况下,很少能发生完整序列的有效转移。

从另一方面来看,基因也是在不断改变的,人体内的基因突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接受紫外线辐射、吃烧烤和吸烟都比吃转基因食物危险多了。

Q: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会不会产生奇怪的物种,比如超级杂草等等?

A:这是科学家们提出的一种可能性:如果转基因作物通过传粉,与其近缘杂草或野生种间杂交产生了可育的后代,就有可能产生抗除草剂的超级杂草。这个过程又被称为“基因漂移”,除了杂交之外,自然界中的基因漂移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式,比如农杆菌能够将自己质粒上的基因转到植物的DNA上。由于转基因作物中引入了其他物种的基因,人们担心发生基因漂移后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比如超级杂草、超级害虫、生物多样性丧失、诱发新病毒等等。避免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在转基因作物周围设置隔离带。

根据国际抗除草剂杂草调查组织的报告,目前全世界已有18个国家发现了对草甘膦具有抗性的杂草,其中巴西、澳大利w16cI/Rp/ek+2iGd0WxocA==亚、阿根廷和巴拉圭最为严重。但是这些杂草并非基因漂移的后果,而是由于转基因作物出现后,种植者完全依赖草甘膦,而不再通过轮作、翻土或使用混合除草剂来防止杂草产生抗性。

但是总的来说,与工业规模种植的传统农作物相比,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对环境还是起到了正面作用。英国一家咨询公司PG Economics调查发现,在1996至2011年间,由于种植转基因棉花,除草剂的总用量减少了6.1%。

Q:为什么转基因食品不做人体安全性实验就可以上市?如何保证人大量食用转基因食物,到几十代之后还是安全的?

A:药物有明确的有效成分,多为结构已知的化学物质,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证实药物对人体的疗效或副作用,并非研究其毒性。不同于药物,各国食品安全和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中都没有人体实验的要求。

科学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系列通用且成熟的实验模型、模拟实验和动物实验,完全可以代替人体实验。一方面,人和动物的差别,可以通过一些设计来弥补,比如剂量和极限条件等。另一方面,动物实验的优势非常明显,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按需要进行组织器官样品的收集,从而对受试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靶器官、作用机理和剂量反应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另外,实验用动物可以保证遗传背景和健康状况的一致性,再加上标准的饲养条件,更有利于获得可重复的实验结果。

目前,主流科学界普遍认为,大鼠的90天毒理学实验对于了解转基因是否有亚慢性毒性已经足够,这是将实验鼠的生理结构与人体进行类比之后做出的结论。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在几十代之后到底会不会出现问题,目前只能说概率不是零,但微乎其微。技术本身的问题,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去解决,见招拆招而不是坐以待毙。

Q:虫子吃转基因抗虫水稻会死,人吃了会中毒吗?

A:抗虫转基因水稻中的Bt蛋白是一种高度专一的杀虫蛋白,只能与鳞翅目害虫(包括各类蛾和蝶)肠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害虫肠道麻痹进而死亡。人类肠道细胞没有相应的结合位点,Bt蛋白进入消化道后会被水解成小分子,因此不会造成伤害。事实上,Bt抗虫水稻也只能抗鳞翅目害虫,对付其他害虫还要靠喷洒农药。更何况食品经过加工和烹饪之后,Bt蛋白会失活,含量也大幅降低。

Bt转基因的来源生物苏云金芽孢杆菌已被发现了100余年,Bt制剂作为生物杀虫剂已有70多年的安全使用记录,大规模种植和应用Bt转基因玉米和棉花也超过15年,至今并无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蛋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的报告,也没有生产相关产品的职业性过敏反应记录。

Q:转基因玉米使得大白鼠患肿瘤是怎么回事?

A:这说的是法国卡昂大学(University of Caen)的教授塞拉利尼(Gilles-Eric Séralini)2012年9月发表在《食品与化学毒理学》上的一篇论文吧。对于关注转基因领域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塞拉利尼过去就有多项针对转基因安全性的研究,每次都会成为主流学界质疑的热点,也不出意外地成为了反转人士的武器。根据该论文的被引用记录,包括《自然》在内的数本刊物都发表了相关的质疑文章。

不同于通常的90天试验,这项针对转基因食物长期毒性的研究长达2年,200只大鼠被分成20个组,每组10只,每个性别中包括1个对照组和9个不同的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分别被喂食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玉米、草甘膦农药和二者的混合物。

主要的质疑来自塞拉利尼选用的鼠种,斯-窦氏大白鼠容易患癌,寿命本来就在两年左右。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也分别于2012年10月4日和11月28日发表了初步和终审意见,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其研究结论,具体包括:鼠种存在问题;样本量太少,缺乏可信度;实验鼠喂养细节不明,不能排除喂养方式带来的影响,论文发表后也没有按照要求补充这些数据;统计方法有问题,统计过程中一些数据欠缺。

不过,从打消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忧虑这一目的出发,进行更长期的毒理学检测与观察也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