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卡十年
2013-12-29庄旭娜
达卡的历史可追溯到7世纪信奉佛教的古迦摩缕波王国统治时期,1608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孟加拉总督苏贝达·伊斯兰汗正式建城,但城市不久便落入英国人之手。一个世纪前,达卡还是英国人统治下的印度领土。1947年印巴分裂,达卡成了东巴基斯坦首府,1971年孟加拉国宣布独立,建都达卡。
位于恒河三角洲布里甘加河北岸的达卡,过去是印度次大陆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至今达卡博物馆仍然保存着大量的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雕刻、绘画、古兰经的碑铭、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书法、古币、金佛像、古代武器等。达卡因拥有800多座清真寺而被称作“清真寺之城”,殖民时期,又建起大量模仿18世纪欧洲后文艺复兴风格的讲究建筑。然而,这个昔日的著名历史文化中心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光环,文明城市已经褪色,从兴都地主时代的土皇帝,到英国东印度公司留下的那些辉煌记忆被时间所覆盖,掩埋于贫困之中。有人说,达卡是“城市壮观的废墟”。虽然一些遗迹被改为博物馆或政府机关,但许多繁华的过往因为贫穷而无法善加保存,置于荒废。走在达卡的街角,常常能够看到西洋拉丁圆拱窗搭配着兴都式木雕栏,精致手艺往往就是马路对面拉过来一大团暴露的过街电线,而过街电线下是努力求生存的孟加拉人,以及一览无遗的破败老城。
历史终究没有眷顾这座历经战火的城市和人民。上百年来,达卡停滞不前,许多人毕生都在贫困线下挣扎。在市中心的印度街周边,行人塞满街道,伴随着油腻的美食香味,马车、人力车、汽车、突突车交错,人力三轮车更是浩浩荡荡——最疯狂的说法是,达卡拥有200万辆三轮车。在这样的“商业区”里秩序混乱,人声鼎沸,言语夹杂着地方俚语和脏话,处处挑战着人的极限。长年生活于达卡,用镜头记录达卡老城民众生活细节的摄影师Munem Wasif说:“你可能觉得它幽闭、恐怖,因为你不觉得自己属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