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伯林的颂词与挽歌

2013-12-29西闪

南都周刊 2013年48期

《个人印象》初版于1980年。33年后,当它以中文简体字的模样出现在中国读者的书架上时,它所传递的信息还能符合作者以赛亚·伯林(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也是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思想家之一)的初衷吗?我信心不足。

33年前,伯林说《个人印象》收集的文章类似于18世纪流行的颂词,即纪念逝去名人的公开演讲。那么,什么样的人值得他献上衷心的称颂?伯林不曾言明。不过,他一再提及的词可能是关键,那就是“希望”。他提醒读者,对于生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们来说,希望之光何其珍贵。当斯大林、墨索里尼、希特勒以及大大小小的独裁者将世界污染得漆黑一片之时,带来那一线光明的人又是何其英雄。

《个人印象》完全可以当作伯林的英雄颂歌。但是,它绝非公共场合的流俗应酬,而始终饱含伯林的个人旨趣。在他心中,英雄是拯救希望的人,譬如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也是培育希望的人,就像以色列的首任总统哈伊姆·魏茨曼。他也把颂歌献给那些热爱希望的人,他们同样是伯林的英雄,包括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和好友莫里斯·鲍拉,还有那些为了希望,甘愿在尘世承受折磨的人—诗人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斯塔姆等。在伯林的心中,他们都是为了希望而不被声名腐蚀的英雄。然而,在今天,希望的内容已然模糊。

就像形容好友鲍拉的那样,伯林把希望看做“一股强大的解放势力”。它促使人们热爱温暖、光明和自由,憎恶一切损害身体、精神、道德和政治的阴冷和黑暗。他理解希望,尊重希望,更喜欢人们因热爱希望而生的性情,慷慨、热情、宽仁、敏锐、智慧,以及综合而成的毫不纤弱的力量。而这些吸引伯林的特质,熟悉伯林的读者可能发现,往往在他自己身上也能见到。

《个人印象》再度呈现了伯林在文学上的造诣,其水平不亚于《反潮流》和《俄国思想家》。强大的移情能力依然是伯林最特别的禀赋。它在深入的倾听与精到的言说间架起了畅通的桥梁。这使得伯林刻画的人物总是那么元气淋漓,闪耀着人性独有的光芒。他是如此擅长倾听,书中他曾回忆起一个波兰军官与他饮至深夜仍不愿离去,跟进他的卧室,坐在他的床前独白至翌日的经历。他又是如此擅长发现。他写到自己与从未成为密友的历史学家刘易斯·纳米尔(Lewis Namier)长期定时见面,以便交流兴趣和思想。即使在他着手惟一的专著《卡尔·马克思》时,他也愿意倾听纳米尔对马克思全面的攻击。在后者看来,马克思不过是一个被仇恨蒙蔽了眼睛的微不足道的历史学家和毫无价值的经济学家,根本不值得伯林关注。然而伯林竟然从那些极端偏颇的言辞中发现了纳米尔与马克思的共同之处:骄傲、自负、聪明、尖刻,还有对教条的蔑视和厌憎。

诺尔·安南在本书的序言中将伯林比作一位点彩画派画家,用一连串的修辞在画布上涂抹。我认为这一比喻并不贴切。点彩画派只用四原色来做色点的堆砌,然而伯林的画笔绝对没有那么单调。就像《个人印象》这一书名给出的启示,他是一位善于捕捉情景光影的印象派,笔触活泼而跳跃,呈现出来的画面鲜活而明亮。

1979年,伯林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他的获奖感言经过精简,作为跋附在《个人印象》之后。在这篇跋文里,伯林谈到了他的移情能力源自何处。他说,当人们抱怨孤独时,他们的意思是没有人能理解他们所说的话。而被人理解,就意味着分享共同的情感和语言。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情谊,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感。毫无疑问,伯林的移情植根于此。

在跋文里伯林感叹,在他度过一生的世界里,友爱的情感已经变得越来越稀薄和抽象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印象》不仅是颂词,也是挽歌。也许,一位读懂此书的读者,或可让逝去的伯林略感欣慰。

孩子们的书

作者: (英)A.S.拜厄特

译者:杨向荣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4年1月

定价: 49.80元

2009年布克奖五部决选作品之一,《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被英国《卫报》点评为“这是一本黑暗的小说,对人性不留情面的认知和对人的完满性的清醒分析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书中讲述维多利亚-爱德华时代的两个艺术家庭,被艺术吞噬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孩子的故事。包围着这两个家庭的是陶艺、童话、木偶戏,无政府主义、费边社、社会主义、自然主义、性解放、女性选举权,直至一战悄然降临,收走了一切繁华、精致、温馨,还有那些不能言说的苦痛。一切如田园诗般开始,却如在地狱般结束。(青方)

重访希区柯克

作者:(英)罗宾·伍德

译者:徐展雄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定价: 69.00元

本书是论述希区柯克这位黑色悬念电影大师的经典作品,收录了罗宾·伍德的代表作《希区柯克电影》(1965)以及其在1976-1989年间关于希区柯克电影的新论,共18篇重量级文章。罗宾·伍德选择了希区柯克多部经典作品—《火车怪客》、《后窗》、《西北偏北》和《惊魂记》等进行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解读:希区柯克是如何“编织”其电影文本的?他的痴迷何在?这些探索有趣且发人深省。除了追溯希区柯克的创作生涯,本书还从侧面体现了一个电影评论家智识和情感的个人发展历程。(青方)

巴黎永无止境

作者:(西班牙)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译者:尹承东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定价:29.00

这位1948年出生于巴塞罗那的作家,年轻时曾在巴黎生活,租过杜拉斯的阁楼,正是根据这段经历,再融合他的文学偶像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文本给他的创作灵感,一本奇异而美妙的小说《巴黎永无止境》诞生了。读他的小说充满了愉悦,因为他的每部小说里都充满了无数小说,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每本小说都是一个庞大的书单。这是一段文学的人生。主人公在巴黎租住了杜拉斯的阁楼,每天去海明威去过的咖啡馆写作,他在写作中也遇到了一个美好的姑娘,甚至产生了性欲,但是仅此而已。他还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法国作家、流亡作家、落魄的艺术家,这种情形就如同我们在看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当然他也在写作,他在创作一本《知识女杀手》的小说,这本未成形的长篇小说声称受到了乌纳穆诺《怎样写小说》的影响,小说的用意就是无情地折磨死者。当然这种戏谑的手法某种程度上就是作者的自我嘲讽。作家的幽默感源于文学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化,我们无法用一本没完成的小说来杀死读者。他提供了无数的文学的悖论,这种悖论尽管在现实中不会成立,但是文学中却是诗意的源泉。(思郁)

无限的清单

作者:(意大利)翁贝托·艾柯

译者:彭淮栋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定价: 198.00元

艾柯的《无限的清单》与他之前编著的两本图文书《美的历史》和《丑的历史》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最为本质的差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后两本书关注的是无限、无序、迷人的细节,从被遗忘的角落里打捞出的历史碎片,而《无限的清单》可以看作是他想为这这些历史碎片重新装订成书,制定一本图书目录清单。这是一本“清单的清单”,是一本清单之书,它不但要诠释清单的由来,s还要追根溯源,力图从杂乱无序中披荆斩棘,抽离出迷人的线索,划定不同清单的属性和疆域。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一则是就算艾柯多么博闻强记,他所能完成的也只能是九牛一毛;更为重要的是,《无限的清单》是一本书,它受限于一本书的装帧、页码、字数和出版需要,想要在一本书中容纳无限多的内容,自然是痴心妄想,所以这本书只能是以“不及备载”结束。但是毋庸置疑,这样一本书的存在已经让许多清单爱好者感到无比的悸动了,重要的不是这本书,而是由这本书所能激发出的“无限的清单”的恢宏想象力。(思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