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黑幕2.0
2013-12-29
2000年10月,《财经》杂志曾做了名为“基金黑幕”的封面文章,震动了当时的基金行业。十多年来,基金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资产管理规模最高的时候突破了3万亿元。但与此同时,基金业也陆续爆出利益输送、老鼠仓的事件。尤其是今年以来,涉嫌违规的基金经理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原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马乐被曝出涉嫌操作一个金额高达10亿元的老鼠仓账户,让整个基金行业再一次站在风口浪尖。
此前,网络流传《一位基金经理的忏悔:公募是基民的“大公墓”》的帖子,主人公控诉公募基金制度不合理,并称公募基金联合拉抬中小市值股票,会沦落为“公墓”基金。尽管市场评论认为此贴并非是业内人士所写,但对于公募基金从业者如何在充满诱惑的市场中坚持职业操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和十几年前“基金黑幕”中谈及的违规行为相比,如今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监管的加强,基金业中涉嫌违规的情形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基金黑幕2.0”。但归根到底,这些行为损害持有人利益和破坏市场公平和效率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基金黑幕2.0”特征之一:
涉案金额更高
“基金黑幕2.0”第一个特征是涉案金额更高。前几年基金业爆出的老鼠仓,规模不过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元之间,此后原交银施罗德基金经理李旭利的涉案金额达数千万元。而此次被媒体曝光的原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马乐两个老鼠仓账户,其中一个金额高达10亿,如果最终定案,可谓创下中国基金行业老鼠仓的最高金额纪录。
抛开道德层面的因素,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老鼠仓,尽管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但危害程度远远小于数亿规模的老鼠仓账户。对于高金额的案件,监管部门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大处罚力度,才能起到警醒和震慑的作用。
“基金黑幕2.0”特征之二:
从股市蔓延至债市
“基金黑幕2.0”第二个特征是利益输送行为从股票市场开始逐步蔓延至债券市场。今年上半年债市打黑风暴突然袭来,以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邹昱为代表的数位基金经理落马,涉及到多家基金公司。
有业内人士认为,债市黑幕的存在既有规则本身的因素,也有市场环境的因素,更与个人追求私利而践踏规则有关,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存在制度和监管的漏洞,其根本症结在于市场透明度不够。对于债券市场的正本清源,应当不仅仅停留在一两次专项治理的“治标”上,而应建立长效的“治本”之策,让加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常态化。
“基金黑幕2.0”特征之三:
从单兵作战向联合持仓转化
“基金黑幕2.0”第三个特征是基金之间联合持仓运作并进行隐性利益输送的行为开始增多。近些年来,基金产品数量大幅增加。而随着网络发达,基金经理之间的交流也更加方面。过去基金利益输送多为个人行为,而如今基金之便、公募基金和私募之间联合操作开始增多,包括一些公募基金和一些阳光私募同时出现在一些股票之中也引起市场的怀疑和关注。这类行为存在较大的隐蔽性,也给监管部门的认定和查处增加了难度。
“基金黑幕2.0”特征之四:
利用融资融券账户
“基金黑幕2.0”第四个特征是一些关联账户可能利用融资融券账户。一方面,隐藏身份,避免可能出现在公开信息之中,另一方面可能利用融券,在基金减藏股票过程中寻求获利的机会。这些行为都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产生的,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可能都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更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
“基金黑幕2.0”特征之五:
创业板可能成利益输送重灾区
今年以来,创业板走势凶猛,基金从过去的少量参与到今年以来的大量介入。由于创业板股本较小,基金一旦大量配置,必然对股价走势产生影响。这其中,也蕴含了不少的道德风险。
马乐老鼠仓疑似标的迪威视讯就公告,因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引发股价大跌。7月24日创业板见短期头部以来,至7月31日,五个交易日累计下跌5.76%,而有17只创业板股票跌幅超过15%。在马乐事件曝光后,不排除可疑资金在撤离创业板。
对于基金频频出现的违规行为,我们一方面建议监管层加大查处力度,另一方面,也呼吁基金公司加强自查、自律,努力将这些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遏制在萌芽之中。<\\Hp1020\图片\1326\结束符.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