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基建出口打造中国战略优势

2013-12-29胡语文

股市动态分析 2013年43期

日前,为积极有效地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同时指导其他产能过剩行业的化解工作,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方案提出的整体要求包括,“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即通过扩大内需,消化一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优化组织结构,兼并重组一批;严格环保安全能耗标准,淘汰一批。方案也提出了通过5年时间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显然,化解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借助世界各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需求来化解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来看已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最近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泰国和澳洲的过程中大力推荐中国高铁技术也反映以基建出口来化解产能过剩并实现中国在全球的竞争优势,这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高铁技术的出口,实际上就是“转移一批”这一策略代表性的体现。目前中国大量的钢铁、水泥和工业品均可通过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总承包来出口到世界各国。高铁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总承包制的实施是以外需来消化国内产能的最好选择。从全球统计分布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支出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机场、水务、能源、电信等方面,其中以铁路和公路占比最大。按照麦肯锡研究的结果来看,未来18年,即截至2030年,全球各国在基础设施的支出总计达到57万亿美元,相比过去18年36万亿美元有60%的增长。而中国如果能在建筑、高铁方面的技术和产品成功输出,那么,中国在钢铁、水泥等工业品方面的产能过剩将会相应化解。

1、 各国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存在较大的需求。

按照麦肯锡研究的结果来看,除了中国和日本目前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高于实际需求以外,南非、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等国在基础设施的支出整体均低于需求值。而巴西、英国、印度、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存量价值占GDP比重也低于70%这一全球平均水平。从基础设施投资的细分行业来看,各国在公路、能源、水务、电信的支出占比最大,预计在未来18d0fa2ea7ec40cc59ceb9dcf602d1a7fc6088ed4802bf4edadcf113d95e4e20b6年内,即到2030年,各领域的支出分别达到16.6万亿、12.2万亿、11.7万亿和9.5万亿。另外在铁路方面的投资预计也将达到了4.5万亿。

2、 中国的基建整体承包和工业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中国高铁能在短短几年间驶出国门,主要源于三大优势。首先是性价比。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而中国只有0.33亿美元;其次是技术;最后是安全性。中国对泰国的高铁技术的出口反映了周边国家对中国高铁技术的认可。双方通过连接经过老挝和缅甸的铁路网络,从而加快泛亚铁路网的建设。同时双方还会加快联通公路、港口和机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从而为中国基建能力的出口提供支持。

3、 日本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与马来西亚政府就连接马来西亚至新加坡的高速铁路建设项目进行磋商,日方计划通过政府与企业联手的方式,推出从车辆出口到运行管理的一揽子方案。此次高铁项目连接吉隆坡和新加坡,全程400公里,计划1个半小时抵达,比现行的铁路快5个多小时,最早在2020年通车。由于新加坡和吉隆坡人口分别达500万和700万,此次项目也将成为东南亚一条经济大动脉。目前日本高铁(新干线)技术已获得越南、印度等国部分高铁的优先投标权,并在英、美、巴西、印度尼西亚表示了参与意向,日本政府也在积极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文章《中国高铁外交抗衡日本在东南亚势力》指出,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之时,中马两国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而“高铁外交”成了中国的重要外交突破,并协同企业与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以抗衡日本在东南亚的外交攻势。中国希望连接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高铁,最终能往北衔接泰国,并连接云南昆明,落实泛亚高铁系统。可见,日本技术仍是中国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竞争对手。中国未来在基建出口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综合而言,中国基建能力在全球市场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把握机会,将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化解目前国内产能过剩的困局,亦能实现“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实现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战略影响力,为类似中国铁建、中国建筑和中国南、北车等基建轨道公司提供全球化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