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奥巴马国情咨文窥美国未来一斑
2013-12-29朱为众
奥巴马成功连任后的首个国情咨文演讲,也是他继就职演说后又一次对执政纲领的阐述,这将影响他下一个任期的4年。国情咨文释放的大量信息,对于在新一代领导人带领下步入伟大民族复兴之旅的中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正当中国农历新年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月13日在华盛顿国会山进行了2013年的国情咨文(the State of Union)演讲。4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奥巴马热情未减,而经过4年锤炼后作为一个大国总统所积累的自信和管理经验显而易见。长达45分钟的演讲,涉及内容很广,如男女同工同酬、最低工资、校园暴力、反恐、伊朗和北朝鲜核实力等。这不仅是奥巴马成功连任后发表的首个国情咨文演讲,也是他继就职演说后又一次对执政纲领的阐述,其将影响他下一个任期的4年。
何谓国情咨文?
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严格意思上来说是总统直接履行宪法赋予其的责任:“他(指总统)应该时常向国会通报联邦的状况,并向他们推荐他觉得必要的执政方针。”(英文原文用的是指男性的“他”,美国的国父们当初连妇女的投票权都没有给,当然没有考虑总统有可能会是“她”)。后来的国情咨文基本上则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
最初,国情咨文只是递交的书面报告。自美国第28位总统托马斯·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913-1921)开创用演讲的形式发布国情咨文后,这变成一个传统,所以现在又把国情咨文称为国情咨文演讲。电视转播时,总统在演讲前递给众议院院长和副总统的那个大大的信封里,装的就是国情咨文的书面报告。如今,总统与国会之间的交流逐渐变成了总统与人民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与世界的交流。正因为如此,这个过去在白天发布的重要演讲,现在改在了美国东部时间的21点。
其实“国情咨文”这个名称颇为咬文嚼字,倒是最初的名字一目了然—“总统致国会年度信息”(the President's Annual Message to Congress)。“信息”一词特别符合美国政治体系的氛围,所有的活动归根结底都围绕着某个“信息”,就连总统大选也不例外。所以研读国情咨文的重点是捕捉关键信息,那么2013年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演讲有哪些主要信息呢?
今非昔比:强调进步
笔者在2012年《新财富》10月号上发表的《总统大选vs.美国经济》一文中,预测奥巴马将要获胜的重要依据就是,当时美国经济正在逐步改善,而不少评论家根据历史资料和当时的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获胜后的第一次国情咨文,奥巴马强调的依然是今非昔比的“进步”。
奥巴马开门见山地表示:“51年前,肯尼迪总统对国会说‘宪法赋予我们的是为取得进步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为权力倾轧的竞争对手????’。因为美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我有很多进步向各位汇报:在耗时10年令人筋疲力竭的战争之后,我们勇敢的战士们开始回到家园;在经历了伤筋动骨煎熬的经济萧条之后,我们创造了6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过去5年里,我们购买了更多美国制造的汽车;过去20年,我们减少了海外石油的进口;房地产业开始得到治愈;股市正在复苏;消费者、病人和房主们享有前所未有的保护。万众一心,在清理了经济危机的瓦砾之后,我们可以非常有信心地宣称,我们的联邦变得更加强大。”
短短数语,暗喻了奥巴马受命于危难之时,不辱使命,把共和党和小布什留给他的烂摊子收拾得有条有理。表面上,他很谦虚地将成绩归功于美国人民,但实际上是再次提醒美国人民,奥巴马政府在过去4年里功比天高。
至于引用肯尼迪关于宪法的名言,更是用心良苦,既暗喻对共和党的批评,又呼吁更多的两党合作。获得连任的奥巴马不再有美国政客顾忌选民意愿的软肋(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最多任两期,奥巴马不会再次竞选),他的主要精力将会放在树立自己的政治丰碑上。至于政治对手共和党的反对,甚至来自民主党内的反对声音,对他执政的影响都会相对减弱。一个意识形态更加清晰、政治手段更加强悍的奥巴马政府将会主导美国社会的未来4年,其将造成的影响也会远远超过奥巴马的任期。
正因为无所顾忌,奥巴马在他的演讲里直击贫富不均。虽然共和党和民主党都认同美国的繁荣富强取决于一个日益强大和富有的中产阶级,但前者强调把蛋糕做大,后者则强调把蛋糕切匀,社会平等是奥巴马及其所代表的民主党的核心价值之一。奥巴马从来就不避讳用对比的方法来迎合民众的不满,他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顾忌跨国公司和财团的反对。他说:“公司的利润创历史新高,可是10多年来老百姓的薪金收入却步履蹒跚????我们的使命未尽,我们要确保我们的政府是为大众谋利而不是权贵少数????我们要为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打开机会的大门。”
无可奈何:再踢“财政悬崖”这个罐头
很多人都以为当初闹得全世界沸沸扬扬的“美国财政悬崖”,是以2012年底美国两党达成税收协议而收场。其实不然,在两党就美国财政赤字多次谈判未果的情况下,双方达成协议—争取更多的谈判时间:即到2013年的3月1日双方要就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达成共识,否则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包括国防在内的一揽子财务削减计划将要被执行。这一削减计划被称为“全面削减”(“the sequester”),当初协议的初衷并不是真的要进行这样非理性的削减,而是希望赢得更多的谈判时间。
美国人把这种做法称为“踢罐头”,即踢一脚,走一程,得过且过的权益之计。事实上,在争取到了时间后,双方并没有认真谈判,而是把“宝”押在总统大选上,因为大选结果会影响双方的谈判实力。没想到大选一过,奥巴马当选,“全面削减”迫在眉睫。这颇有点像小学生做作业,不到交作业最后一分钟就是坐不下来。如果双方不能就理性削减开支达成协议,那么“全面削减”将意味着在2013财政年度全面削减850亿美元的开支,目标是在今后10年共减少10万亿美元的赤字。奥巴马如坐针毡,他说:“这些突然的、苛刻的、武断的全面削减将会损害我们的军事作战能力;将会使得教育、能源和医学研究受挫;肯定会使得经济复苏放缓,使得数以万计的工作机会成为泡影????这实在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做法。”
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另一个分水岭就是共和党的“低税收+小政府”vs.民主党的“高税收+大政府”。奥巴马虽然同意削减开支,但是他同时希望增加税收。不过共和党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想你在多征富人的税上赢了一招,现在该削减开支了。这个“全面削减”的计划是双方当初协定的,怎么减可以谈,但是不要再拿加税说事。你要是不愿意全面减,那就保国防,多减教育、能源和医学研究嘛。奥巴马气急败坏地反驳:“这个想法更糟糕。是的,我们的长期债务最大的增长动力来自为日益老龄化的群体所支付的健康和医疗费用????但是仅仅是简单地把更多的负担和费用让本来就在挣扎的美国家庭来负担,或是强迫社会去解聘更多的教师、警察和消防队员,这和我们要发展中产阶级的初衷背道而驰。”
奥巴马表示愿意考虑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面临民主党内部的反对),但是呼吁政府要保证老年人的医疗质量和他们的退休生活。这里有一句特别精彩的句子:“我们的政府不应该许诺不能兑现的诺言,但是诺言一旦许下,我们一定要兑现(Our government shouldn't make promises we cannot keep-but we must keep the promises we've already made.)。”
当然说易行难,美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成分就是许诺,竞选本身就是许诺运动。兑现可就不易了,客观条件的变化常常使得政客不得不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而两党的意识形态之争又常常让美国总统也有力不从心之感。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债将是两党在今后四年里的一场关键之争。“财政悬崖”的危机尚未解除,这个罐头还能踢多久,全世界拭目以待。
用心良苦:呼吁全面税务改革
与“财政悬崖”息息相关的是税务制度。从纳税人的角度,笔者非常赞同进行全面的税务制度改革,因为美国的税法实在是复杂。不过,奥巴马的税改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希望的还是通过税改提高对富人和公司的税收。
“现在是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由两党合作的全面税务改革的天赐良机,这一改革将鼓励新的就业机会和帮助降低赤字。美国人民应该享有一个简单的税法,让我们的小企业可以花较少的时间填写那些复杂的税表,花更多的时间发展业务和聘用新员工;让企业不再被鼓励把工作移往海外,鼓励企业和制造商在本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税法从来就是共和党和民主党泾渭分明的焦点,奥巴马要想进行全面的税制改革,就必须要在意识形态方面有所妥协。可是刚刚获得连任的他风头正劲,好像并没有兴趣做出太多的让步,所以全面的税务改革应该是一根难啃的骨头。
他倒是说了一句大实话:“我们双方都不可能100%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让我们把党的利益放在一边????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我们不能再继续从一个人造的危机走向另一个。”在当了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总统4年之后,奥巴马终于道出了自己的百般无奈,当然他本人作为总统又何尝不是“人造危机”的参与者呢?遗憾的是党的利益永远都不会被放在一边,两党之争也将继续下去。
独具匠心:“磁石计划”创就业
从来就没有管理经验的奥巴马在积累4年的总统实干经验后,终于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每天我们都应该问我们自己三个问题:如何才能把工作吸引到美国来?怎样才能让人民面对这些工作胜任有余?如何才能确保努力的工作带来富裕的生活?”
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全世界的领导人都比以往更清晰地认识到就业是皮,皮之不存,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这些毛都将不存。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吸引”,奥巴马的第一优先策略是“让美国成为吸引新工作和制造业的磁铁(Our first priority is making America amagnet for new jobs and manufacturing.)”这里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制造业非常重要,一反数年前四处说教,让其他国家效仿美国模式发展内需的态度,奥巴马意识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前几年他大张旗鼓地推动出口,可是发现出口上去了,就业并没有上去。而制造业在创造就业和稳定经济方面所起到的磐石作用,却在金融危机中日益凸现出来。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和培训要对口,就在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这些年,大量的技术工种找不到能够胜任的工人。
其实中国眼下农民工短缺、大学生失业的怪现象也是教育和培训脱节的恶果。当奥巴马发表演讲的时候,苹果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作为应邀嘉宾在场聆听,因为奥巴马在他的演讲里提到了苹果将在美国本土生产电脑。虽然这里面多少有点作秀的成分,库克在听到奥巴马说到苹果将要本土化生产时的尴尬一笑让人回味无穷,不过,美国和世界的制造业之争势必将愈演愈烈。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准备好了吗?
居安思危:新能源和环境保护
“没有任何领域比在能源方面的投资更能带给我们希望????”,奥巴马列举美国近年来在能源方面取得的进展:本土出产的石油比重递增;汽车每加仑汽油行驶距离翻了一番;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光能正在创造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天然气的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个美国家庭都因此而受益;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有所下降。奥巴马在列举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后,强调了美国政府开发新能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和能力。
笔者因公务常常在中美之间旅行,每次最感震撼的是飞机抵达北京时和返回芝加哥时鸟瞰地面的对比,前者是污气弥漫,后者是清晰可见。然而,美国政府却依然居安思危,这一点实在是值得中国政府借鉴。
中国化石能源的比例现在高达92%,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其他包括水电、核电、风能和太阳能在内的能源仅占8%。而中国化石能源的结构又是最特别的,70%的煤,18%的石油,4%的天然气,相比之下,美国则是32%的煤、30%的石油、天然气大概24%-25%,与全球平均水平基本相符。因为煤炭的排放是天然气同等热量排放的两倍,因此中国的减排压力非常之大。这种结构性的症结,加上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和中国的13亿人口,将使得能源和环境保护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场生死之战。
一箭三雕:倡导基础建设
“今晚,我提议一个‘先修复它’(Fix-It-First)的计划,旨在修复长久失修的基础设施,比如全国将近7万座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桥梁。”不知道奥巴马这一个想法的灵感是否来自中国,笔者闻之的第一直觉就是很像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的4万亿计划。这一建议如得到采纳,那么美国的失业率可能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其对刺激经济复苏也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让我们向世界证明没有比美国更适合投资经商的环境,让我们现在就做。”奥巴马踌躇满志地宣称。
奥巴马的“先修复它”还包括对学校、管道和港口的修复,他还特别提及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笔者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房地产,因为它不仅是创造就业的一大产业,而且还是一个牵动多行业的关键行业。现在房地产业复苏的趋势愈发明显,加上政府的扶持,美国经济的复苏出现可持续的势头。奥巴马的“先修复它”实在是一箭三雕:创造就业、刺激消费、改善投资环境。短期看是立竿见影,近水解近渴;长远看则是源清流洁,本盛末弘。
高瞻远瞩:扶持学龄前教育
在奥巴马的整篇讲话中,最出乎笔者意料,同时也是最为之折服的,是他把学龄前教育专门作为一个重点加以阐述。
“我们上面说的关于制造业、能源、基础建设和房地产方面的政策将会帮助企业家们和中小企业发展业务、创造更多的就业。但是如果不能让我们的公民掌握这些工作所需求的技能,那么一切将无济于事。而这必须从娃娃抓起。研究结果一再证明儿童越早开始学习,他或她今后就会越成功。可是今天的美国只有30%的4岁孩子在优质的学前班学习。大部分的中产阶级根本无法支付每周数百美元的私立学前班费用。对于那些根本无望进入学前班学习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一生可能因为这一缺憾而被罩上阴影。我提议和州政府携手合作,把优质的学龄前教育提供给美国的每一个孩子。我们在早期教育投入的每1美元将在未来节省7美元,因为早期教育会提高毕业率,降低青少年怀孕,甚至减少青少年犯罪。”
说出乎意料,因为教育尤其是学龄前教育从来就不是政客的关注焦点,因为它们从来就不是政绩的重点。或许是奥巴马没有再次竞选的后顾之忧,或许是他自己是两个未成年孩子的父亲?无论如何,这是第一位国家元首在如此重要的执政报告中将学龄前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无独有偶,习近平在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媒体常委见面会上也强调了:“我们的人民????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少经济学家们表示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笔者既不同意这样的理论,也不担心“人口红利”一旦消失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未来的竞争不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是人力资本的竞争,决胜的不是适龄的劳工人数而是工作者的素质。中国的人口结构隐患不仅仅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而产生的4-2-1家庭结构和整个社会的老龄化趋势,更大的隐患在于,我们的孩子们没有优质的学龄前教育,更不用说广大农村地区“超生游击队”生下的数以百万计的与学龄前教育完全无缘的孩子们。
项庄舞剑:全面修改移民政策
或许,在奥巴马所有的提议中,最有望获得两党支持的是全面修改移民政策。共和党在刚刚过去的大选中痛失西班牙语系拉丁裔选民的支持,他们心知肚明,自己在移民政策的立场得罪了这批选民。而奥巴马提议的全面修改移民政策,一方面强调要加强对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管理,控制偷渡,一方面又提议给已经生活在美国多年的非法移民合法的居留身份。在笔者看来,这简直是荒唐之极,有鼓励偷渡之嫌。
尽管如此,奥巴马的提议中有一条很值得中国政府关注和学习,那就是放宽对高科技人才的移民限制。“真正的改革意味着缩短等待的时间,简化繁冗的官僚程序,吸引能帮助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经济的、有熟练技艺和经验的企业家和工程师。”
美国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她的DNA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创新和进取优势,而这种优势又因为优质的大学资源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来留学深造而得以保持。奥巴马的移民政策包括了将进一步放宽对那些在美国受到良好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签证。
中国政府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招聘海外的优秀人才,但是主要目标依然是在海外留学的本土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语言和文化优势,但是显然还不够。中国需要引进更多的世界一流人才,说英语的、说法语的、说日语的????但重赏之下也未必有勇夫,吸引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北京的空气质量就足以让人才望而生畏。引进人才是个系统工程,是关乎人才生态环境的大工程。不花力气去打造这样的环境,只能继续为美利坚民族输送人才。
另一方面,美国的移民政策还包括了对企业家的吸引。现在中国企业家大批移民已经是不争事实,财富的流失固然可虑,但是最让人忧心的是企业家人才的流失。在一个唯上、一元思维和听话文化里,企业家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群体。在美国新的移民政策出台以前,让我们先创造一个生态环境留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