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索尼后工业化时期水土不服

2013-12-29尹一丁

新财富 2013年4期

今天的索尼仍由画地为牢并傲慢固执的工程师来掌控,这种硬件导向文化会继续青睐过时的工业化制造模式,并助长各部门的山头主义。索尼的复兴恐怕需要将现有企业拆散,值得庆幸的是,其电影表现一直不错,金融和保险也很成功。

在创始人盛田昭夫的带领下,当年的索尼锐意创新,不断推出崭新的产品类别,如收音机、电视、录像机、随身听、CD机等,成为全球电子王国的领导者。曾几何时,索尼如同今日的苹果,是创新、质量、时代先锋的标志,但令人惋惜的是,从2005年开始,索尼走上了一条衰落之路。

今天,索尼150亿美元的市值,仅为苹果(近4000亿美元)的1/26和三星(2000亿美元)的1/13。其股价也在15美元上下徘徊,和苹果422美元的股价更有天壤之别。在财富全球企业500强榜单上,按收入,三星和苹果分列第20和55位,而索尼则排第87位。在福布斯全球500强榜上,索尼从2002年的103位跌至2012年的477位,几乎被挤出500强,衰落之快令人吃惊。而同期,三星则从110位飞速升至26位。若按利润,2012年亏损高达58亿美元的索尼肯定无缘两榜。曾经战无不胜的索尼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原因何在?

过时的工业化制造模式导致创新中止

其实,索尼的没落是日系企业王国总体衰落的代表。今天举步维艰的不只是索尼,曾经如日中天的夏普、日立、松下等都渐成明日黄花,逐一被新兴的中韩企业超越,这标志着日本以制造为主的工业化经济在经历整体下滑。其核心原因是全球已进入后工业化的信息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企业制胜的法宝是创新、速度和用户的综合体验,即软硬件及内容的深度整合。显然,日系企业过时的工业化制造模式已跟不上时代潮流,衰落成为必然。

传统的工业化制造模式强调的是规模、质量和成本,这也是包括索尼在内的日系企业最擅长之处。在工业化时代,它们以此称霸全球,让欧美企业节节败退。但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这一强项成为劣势。因为工业化制造模式最大的缺陷是重制造和规模、轻创新。对产品质量和成本过于精益求精,因此偏重渐进式创新,而非开创新市场的颠覆性或激进式创新。同时,制造业的特点还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并习惯于流水线式运作模式,缺乏深度平行协作。这种模式还强调流程和运营的稳定及确定性、严谨的计划及执行,并崇尚封闭式研发。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缺乏强有力的创新,而且对市场和技术变化反应太慢。

事实上,索尼已多年没有推出任何强大的新产品。即使其相对表现最好的游戏机部门,也在沉默长达6年之久后才刚推出新一代产品。而且,在1994年推出游戏机PlayStation大获成功后,索尼就再没有推出任何一款强有力的创新产品。创新缺乏显然是索尼衰落的最核心原因。而这恰恰就是过时的工业化制造模式的必然结果。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高科技产业中,不创新就灭亡。

与之对照,三星虽然看重于硬件制造,但采取的是以创新为本的新工业化模式,即以创新支撑高端产品,通过垂直整合进行大规模制造,同时实现创新和规模同步提升。如在智能手机市场,三星的强大创新能力让以创新著称的苹果倍感压力。

为寻求复兴,索尼2005年破天荒任命首位外籍人士、曾是索尼美国总部负责人的斯纯格(Howard Stringer)担任CEO。但他专注的也只是降低成本,如外包运营、出售部门、海外生产等短期措施,在任期内没有推出任何新产品,却发起两轮大规模裁员。和惠普的赫德一样,他不但没有真正改变索尼,反而进一步扼杀了索尼的复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