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土地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

2013-12-29

新财富 2013年4期

城市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回顾上一轮城市化的特点,可以说明我们今天讨论人的城市化的意义。也只有在理解了上一轮城市化特点及其不可持续的性质之后,对于如何纠正土地城市化的片面性,及如何将人的城市化放到更高的位置,我们才会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既然我们的认识已经从土地城市化转到了核心是人的城市化,那么,人的城市化,在今天,它的本质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邱继成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市场潜力与农民身份变迁的机会成本的探讨值得我们关注。他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市场潜力与机会成本的计算是否精确也许存在商榷的可能,但从农民工进城与否的机会成本描述与收益计算的框架中,我觉得把家庭内部劳动外部化作为一个元素分析是有新意的,这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成本收益。

在上一轮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基本上由土地推动。很多人概括传统增长模式的时候一直讲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投资和高出口,另一个就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但是在这两个因素当中,我认为,土地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发动机的作用。

为什么土地成为了上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呢?一是土地的宽供应,每年政府用于建设的土地数量是很多的。二是通过压低地价来保证工业用地,例如以土地招商引资保证工业化,还有靠土地的抵押和融资来保证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从生产要素稀缺程度上讲,资本和土地是稀缺的,地价不该很便宜。但中国土地的宽供应和人为低价的工业用地政策,导致了整个工业用地成本的偏低水平。2000到2011年,综合地价水平差不多涨了297%,商业地价水平涨了309%,居住用地的价格涨了528%,而工业地价水平才提高了71%。

在国际上,人口集中向城市转移及城市积聚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合二为一的过程。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市化是客观合一的自然结果。但是,在中国,土地的城市化和人口的城市化,是完全分开并行的两个轨道。第一个轨道越来越由政府主导,导致了土地城市化快速发展,土地财政愈演愈烈。第二个轨道就是农民自发的城市化,实际上是2.5亿人口涌入城市的打工生活。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又有三个表现。第一,城市圈不断外移。从2000到2011年,中国城市建成面积从2.2万平方公里扩大到了4万平方公里。如果看城区的面积,扩张的速度更快。过去10年里,主要城市建成面积的扩张,最小的也有将近2倍,大的基本上就是10倍。第二,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即城市用地主要是靠低价农地来获得。从2005到2010年征地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重达到了67.28%。第三,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成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来源。这里,又引出一个城市资源错配的问题。

另一半的故事呢?那就是农民自动自发的城市化,绝大多数人进到城里是住在城中村,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装了太多的人。他们与城镇居民在社保、医疗和教育上的待遇存在天然的差异(据说户口本上过去曾经有67种城乡居民不平等待遇)。这种人口半城镇化的状态,甚至连农民工都从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的现状,为举国所关注。他们如何融入城市、城市又如何为他们创造前程等,关系到他们的成本收益率计算。所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推动人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下一航程中的大事。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

请发邮件至xincaifu@xc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