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宴还得是宴,不能改成下棋
2013-12-29张小摩
《楚汉传奇》被称为目前“中国最贵的电视剧”。这部由高希希导演的新剧,总投资达2.4亿元,集结了陈道明、何润东、段奕宏、秦岚等一线演员,在四大卫视同步热播。
但播出过半后却没有预期火爆,甚至低于同期制作成本更低的《隋唐英雄》。
这是高希希在《三国》之后,再次涉足古装剧大制作。花了投资人这么多钱,他称诚惶诚恐,但又言及还有比自己更能烧钱者——“斯皮尔伯格的那个《太平洋战争》,比这钱花得还更多嘛。”
个人博客里,高希希说《楚汉传奇》倾尽了他“20年来积攒的能量”。但观众感受到的,却不尽是“正能量”——剧还未播出,编剧汪海林就因为署名问题,与剧组打了场口水仗。播出后亦争议不断:陈道明版刘邦被指过于痞气,何润东版项羽被批太嫩,秦朝人在剧中念起了《三字经》……而这几年习惯了被表扬的高希希,也被批评此次“只有呈现,缺乏思考,缺少情怀”。
面对刘邦与项羽这段冤家历史,创作者难免会有“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此次 《楚汉传奇》,宏大甚至血腥的战争场面也许不输同类大片,但显然,观众从电视屏幕上渴求的东西,不仅止于此。
“整容不变性”
南都周刊:这部剧的名字,是在“楚汉”后面加上了“传奇”。这表明了你对那段历史的处理方式?
高希希:很简单,真实的历史我们无从知晓,所以要依托于文学传播和民间传说的历史。而这一部分,它既是历史,又不是真实的历史,这里我们就把它叫做“传奇”,更准确一点。原来就想叫“楚汉”,但是历史顾问王立群老师说实际应该叫“传奇”,因为没法叫真实的楚汉历史。
南都周刊:有些历史人物在大众脑海中已有固定形象,比如项羽是一个比较悲剧的英雄形象,而刘邦虽然胜出,但显得有点“小人”。
高希希:这些概念在我们这部戏中会有所调整。司马迁的笔墨有很多倾向性,比如说项羽,他是以英雄的笔墨记录的,光明磊落,英雄气概;而刘邦好像事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实际上,面对大历史概念,我觉得有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
在历史人物的描述中,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一定要有他的担当、度量、承载力。没有这种承载力不能称之为大丈夫。刘邦可以失败一千次,但是他还站得起来,承载和迎接最后一次胜利。而项羽不同。楚汉相争中,项羽只失败了垓下这一次。就这一次,他就受不了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为什么不过去啊?如果是刘邦,船已经过去了。
南都周刊:当对历史的判断和外界的读解不一样时,你是不是会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
高希希:其实是诉说一下,并没有想过校正,校正我觉得没有必要。我会存在私心,就是我要塑造一个怎样的汉高祖。如果按司马迁的记载,那他就是流氓混混出身,误打误撞成事。
南都周刊:鸿门宴这种经典场景被不断演绎,包括李仁港的《鸿门宴》、陆川的《王的盛宴》。你是怎么处理的?
高希希:我们不能把古人的偏颇性和准确性给搞歪了。偏颇性就是说,鸿门宴这个概念,世人皆知,就是刘邦去鸿门宴,项羽没杀他,他使了诡计跑了。这个是结果。“走了,我要撒尿去了”,跑了。这些细节怎么去完成它,我首先要把缘由让大家知道。
宴还得是宴,不能改成下棋。现在有一些剧,我们只能把它叫做古装剧不能叫做历史剧的原因,就是它虽然穿着古装,但干的不是那段历史要干的事。那要是这样,可能鸿门宴就要改成“鸿门棋”了。
现在有一些剧,我们只能把它叫做古装剧不能叫做历史剧的原因,就是它虽然穿着古装,当干的不是那段历史要干的事。
南都周刊:你认为什么是能改的?
高希希:比方说,增加一些鸿门宴上的肃杀感,让刘邦一进去刀枪林立,你稍一松懈可能不是掉脑袋就是掉耳朵,时刻命悬一刻的感觉要有。我们尽量还是尊重传统,把它叫做“整容不变性”。
南都周刊:你个人情感上跟项羽近一些还是跟刘邦近一些?
高希希:从感情上我有矛盾的过程。从人物的叙述感和人物的直率感,我当然觉得项羽是有意思的。他爱直乎其爱,恨直乎其恨,这种感觉我们都会很喜欢。
躺经验里头就是“癌症”
南都周刊:目前中国的大环境,对于电视剧来说是个好时候吗?
高希希:随着产业链和中国市场的形成,我觉得电视剧在当前是最黄金的时期。存在的压力实际上是面对新媒体的压力。比方说通过各种渠道的观看对电视台的播放已经形成压力。而且这批观众的分流,是文化程度相对高的观众的分流。
南都周刊:你最近的作品《历史的天空》、《三国》,包括《楚汉传奇》,都是大场面大调度的。你怎么平衡大调度与细节的运用?
高希希:我觉得细节和大调度同时都重要。光有大调度那是个空壳,而在所有的电视剧中,细节都很重要。同时,在历史剧中,细节是历史的表情。(攻城场景中)具体怎么进城,怎么上城门,怎么攻,那肯定需要细节。
南都周刊:从作品类型来看,你的作品囊括了军旅、谍战、悬疑、爱情、历史、社会等几乎所有题材,风格也多样,有人称你是“全能导演”。你自己怎么看?
高希希:全能导演无非就是接触的题材多嘛,风格其实是你叙述故事的能力以及叙述故事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样式。这个对我来说还是个相对奢侈的概念,还没到这种(境界)。完全形成风格,我觉得还得有几年,最少要五年吧。
南都周刊:所以你可能更喜欢你目前的这种状态?
高希希:对,我想尝试各种风格。今天开了一个会,有个新片,我想加一些有点魔幻色彩的东西,看看怎么样,从来没尝试过。我再老老实实拍这种戏,我自己都不想看了,还拍它干吗呢?
我最希望做到的一点,是要保持我初创时期的那种童心,观察事物的那种新鲜感和敏锐度。那种东西越到成熟期越容易丢失掉,往往会觉得特别不重要,其实特别重要。只有那些东西才能鼓励你,一直往前推,否则你根本推不动。你会躺在你所谓的经验里头,实际上,就是“癌症”。我个人认为,那就是创作“癌症”的初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