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味小吃的变化

2013-12-29孟庆达

北京纪事 2013年10期

京味小吃品种繁多,而且各具特色,传统小吃之所以流传多年,就是因为它色味香俱佳,所以多年来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近些年,许多京味小吃在变,当然有往好里变的,也有往坏里变的。现在有些经营者根本没有学徒经历,大胆的从业人员看两眼就敢干,殊不知要想经营好一个行业,绝不是看两眼就会的。

灌肠是北京人解馋的小吃,灌肠的烹制工具是大饼铛,其烹制过程是带着油连烙带炸。正规卖灌肠的用油有了改进,以前的灌肠全用汤油烹制。所谓汤油就是猪肉铺制作熟肉时撇出来的油,据说这种油有猪肠子的脏腥气,其实不然。不论什么油炸的灌肠,只要浇上带咸味的蒜汁,都是一个味道。由于灌肠是著名京味小吃,这个小吃现在也居然登上了京味饭庄的餐桌,然而他们的这盘灌肠,都是在案板上切得菲薄。许多饭庄的灌肠都不是在铛上烹制的,而是油锅炸熟的,外观根本不像灌肠,而酷似炸虾片。讲究的灌肠应该是切成斜向眼儿状,而且有薄有厚,薄的部分属于外焦,厚的部分既有外焦,也有里嫩。

其实,灌肠早已没有肠衣,但是仍然保持肉肠的外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尚未烹制的灌肠变成方坨形了。传统灌肠摊儿没案板,手握小果刀直接在手上切削,这种切削方法必然成斜向眼儿状。卖灌肠的铛稍稍倾斜地放在火炉上,把即将售出的灌肠归置在铛的高处控油,然后,将盘子压在上边,用铲子将灌肠和盘子一同铲起,并翻转过来,浇上咸蒜汁,还要为顾客提供一个竹签。当年的竹签很粗糙,三四寸长的竹签成四棱形,每边只有四五毫米宽,竹签的顶端用刀子削成斜尖儿,根本不倒棱。这种竹签扎起来的灌肠,不会旋转,也不会脱落。现在卖灌肠的都是给顾客提供牙签,实在不方便,扎起来的灌肠又爱转,又爱掉,而且刚出锅儿的灌肠,还嘘手。

豆汁也是北京小吃,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只有北京才有卖豆汁的。北京人就好这口儿,不少北京人喝豆汁还上瘾,多数外地人则不沾这口儿。豆汁的今昔变化最大,以前的豆汁是制粉的下脚料,现在的豆汁是用原粮直接炮制的。喝豆汁讲究趁热喝,因为太烫,所以喝的时候往往会发出轻微的“哧溜哧溜”之声,喝豆汁没有“根儿喽根儿喽”喝的。

几年前,我曾在鼓楼北边喝过一次乌涂豆汁。当时,我曾问老板喝不喝豆汁,他的回答是不喝,所以他也熬不出豆汁的京味儿来。豆汁应该永远保持在似开似不开的程度,豆汁一旦开锅那就潽了。这几年,外地人在京经营豆汁的少了。历来卖豆汁的不预备勺儿,只提供筷子。当年我们这些小孩都是将3寸小碟的咸菜,全部倒进豆汁碗里,然后拿小碟当勺使,最后连豆汁带咸菜就全都入肚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当年这些孩子们也不怕齁着。

驴打滚也是北方小吃,它的名称形象地说明了它的制作过程,其实驴打滚又叫豆面糕。以前北方各种黏货(包括驴打滚、切糕、炸糕等),多是用黍子加工成的黄米或黄米面制作的。如今黍子的种植面积日趋减少,况且黍子的单位面积产量太低,所以现在北京市场上的驴打滚几乎全是江米面的,滚在外层的干面仍然是黄豆面。心儿里的江米面吃起来更细腻,切开后黄白相间,色彩丰富了,这种改变完全符合市场规律,颇受欢迎。

面茶的变化可不小,首先说主料应该使用小米面,有的摊点掺上了玉米面,甚至完全使用玉米面,大概玉米面便宜。主要调料是芝麻酱和芝麻盐儿,冬天由于芝麻酱太稠,不好往碗里挑,所以有的人用香油将芝麻酱调稀。早年间,还有人在盛芝麻酱的小锅儿底下放一个炭盆,芝麻酱稍稍升温就不至于凝固了。最近在外边吃了一次面茶,该店竟然用色拉油稀释麻酱,本来他的麻酱就不是纯芝麻酱,掺上色拉油,一丁点儿香味都没有,一碗面茶没吃完,色拉油和麻酱就分解了。再有面茶应该撒芝麻盐,芝麻盐儿应该用微火炒熟,许多店铺把其中的芝麻免了,就剩盐了。盐倒是不限量,顾客可以随便招呼,如此种种恐有偷工减料之嫌。早年的面茶碗是浅碟子碗,这种碗的表面积大,可以多放麻酱,现在的一次性碗可就没有这个优点了。

丝糕原本是家庭自制的一种粗粮面点,将和得很稀的小米面发酵后,加入苏打,调匀后直接将稀面倒在屉布上,上火蒸,蒸熟后再用刀分割。早年间京城小吃市场上并没有卖丝糕的,丝糕都是家庭自制的,丝糕一经上市就更名为“发糕”了。许多老年人冲着吃粗粮可降血脂,而且通便,所以总想多吃点发糕。可是现在粗粮身价倍增,经营者则少用或者不用粗粮,为了掩人耳目,和面时掺入色素,所以市场上的发糕大多都是黄亮黄亮的,吃到肚子里则没有丝毫粗粮的功效。在此奉劝爱吃发糕的人,自己不妨练习蒸发糕,千万别花冤钱买色素吃。

烧饼是经久不衰的食品,早点、正餐、夜宵都能派上用场。原来市场上的烧饼有好几种,马蹄烧饼、驴蹄烧饼,豆馅烧饼……既然叫烧饼就必得有芝麻,没芝麻那叫火烧。马蹄烧饼是用比较白的发面制作的,只用油盐不用麻酱,表层粘上稀稀拉拉的芝麻,比普通烧饼稍大,正圆形且周边平整。驴蹄烧饼稍小。豆馅烧饼造型特别,上下两个平面没芝麻,只有红戳儿,将芝麻粘在烧饼的外圈。现在市场上只剩下普通烧饼了。过去都用煤火烙烧饼,而且是先在铛上烙,而后在饼铛下面的码道上烤,烤的过程中难免沾上炉灰和煤屑。现在能源变了,烙和烤合二而一,烧饼不会沾上脏东西了。工艺变了,当年烧饼铺枣木擀面杖那节奏明快的敲击声再也听不见了。

卤煮火烧又叫卤煮小肠,其实这种小吃也可以称其为汉民吃的泡馍,但是回汉两教的泡法不同。西安食堂的清真泡馍是干馍浇汤儿。卤煮火烧则是将火烧码放在卤煮小肠的锅沿里,火烧的一半浸泡在肉汤中,沸腾的卤汤一直在煮着火烧。最近一位老同志说:“现在的卤煮火烧不好吃了。”对于这个不好吃,我的感觉是,现在的销售量太大,放在锅边的火烧还没煮着呐,干巴呲咧的火烧浇汤儿当然不受吃。

在计划经济年代,偌大的北京城只有门框胡同有一家饭馆做褡裢火烧。要想吃上褡裢火烧,进门后先站那儿“瞧嘴”,待有了座位才能开票等候。从前,褡裢火烧在京并不算稀罕物,许多庙会就有卖的。他们在露天制作和经营,小时候经常参观它的制作过程:小小面团在擀薄的过程中,案板上不搁薄面,只刷油,擀到一定程度还要将面抻得更大更薄,放上肉馅,然后包裹成长方形的饼,形似现在糕点铺的牛舌饼。体积比牛舌饼长,酷似一个褡裢,因此这种食品被命名为褡裢火烧。由于擀面的过程中就用油了,所以吃的时候令人感觉更酥。现在市场上的褡裢火烧,只擀面,不抻、不拉,卷上肉馅好像一个圆棍,挤在饼铛里则见棱见角,最后的成品,就好似一个四棱形的小木棍儿。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