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2013-12-29鲜果杨丹
英国伦敦某博物馆专门划出一片区域,设置了一系列的设备,来让成人体验做孩子的感受。天花板上贴着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下面是一个成人尺寸的婴儿床,躺在床里面,屏幕上挤满了巨型人脸,都是我们平时看到婴儿之后的那种表情:夸张地叫着“好可爱啊!”或者发出各种逗孩子的奇怪声音,所有的人都在扮鬼脸、惊呼、大笑。这些脸挤在一起,凑得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大,躺在那里看到这一切,想要躲,想要用手推开,可是做不到,因为你是个婴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扭曲的脸凑过来,然后好几只手都伸过来掐你脸上的肉,甚至有唾沫星子溅到脸上,也只能听之任之。婴儿的视力很弱,他们无法看清20厘米以外的东西,听觉很灵敏,普通的惊呼对他们来说都好似打雷。所以成年人自认为是友好善意的举动,对他们来说就好像一群模糊的怪兽咆哮着攻击自己的脸蛋。
这个体验区还设计了巨型的洗脸池、马桶、蹲厕、台阶,成人们可以体验一个孩子如何踮起脚尖来够水龙头和牙刷,如何战战兢兢坐在马桶边上,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如何跨过巨大的坑蹲下去便便。
还有一片腿的森林:模仿孩子走在路上,只能看到周围人的膝盖,在巨大的腿之间挤来挤去,拼命仰着脸踮着脚也看不见说话人的脸,有一种被压迫的感觉,这个时候很烦躁,很想发脾气。
另外一个设备是两条巨大的手臂,突然从背后把成人抱起来,让你体会孩子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抱走的感受。
体验过这些,成人才明白,孩子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宰的世界里,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们以为他们成天无忧无虑,甚至认为他们只会捣乱闯祸,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哭闹反抗或者行为偏差,是因为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感受,仅仅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而已。孩子做不到,达不到要求,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能力不够。所以,在指责孩子之前,请先把自己的脚穿进他们的鞋子,认真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吧。
不礼貌不是教养问题
宋清荷 35岁
女儿3岁的时候就很内向,不愿意跟人打招呼,甚至连自己的爷爷奶奶也不愿意接触,我们开始以为她只是害羞,性格的问题,但是到她6岁,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了。她在班上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小朋友的活动她不愿参加,老师让她回答问题都能把她紧张得哭起来。
为了改变这一点,我们想尽了办法,带女儿参加各种活动,开派对,经常到邻居家拜访,可是她要么是没反应,要么是扭着身子躲在我身后。有好几次,我都是高高兴兴出去,怒气冲天回来。
偶然的一个机会,一名感统培训教师告诉我,女儿有可能是触觉感统的问题。我带女儿去做了一系列的感统训练,同时,我每天晚上给她按摩、捏脊,在她开心的时候多多拥抱她,亲吻她,时不时抚摸她的手掌心,用我的化妆刷轻轻刷她的脸颊和背部。和她一起玩沙、玩泥巴、玩面粉,让她感受不同材料的质地。和她一起洗澡,打水仗,扑在草地上打滚。明显地,女儿越来越开朗了,现在她偶尔会主动和陌生人说话,群体活动的时候也不再只是躲在角落里,而是会悄悄加入,跟着别人开心地蹦蹦跳跳了。
同类情况:触觉感统失调的表现还可能有:孩子喜欢啃指甲、咬手指、玩生殖器;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手臂力量,喜欢打人、戳人,或者对别人的身体接触过于亲密;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紧张、情绪烦躁、失控等等。
解析: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状况,可以去专业的感统训练机构进行训练,一般两到三个月会有明显的效果。另外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在孩子感到舒服的前提下多和孩子进行身体的交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能够刺激触觉的材料,鼓励孩子去接触不同质感的东西。
不听话不是叛逆问题
文阳 37岁
儿子7岁时,变得很不听话。每天吃饭都要喊他很多遍,他还是自顾自地玩玩具,看电视;洗澡、睡觉都要连拉带扯,他才慢吞吞地走过来;做错了事我跟他讲道理,他也好像没听见一样,心不在焉。老师也反映说他总在开小差,不知道在想什么。
“屡教不改”后,我越来越生气,开始大声吼他,可他仍然不太搭理,直到有一天,晚饭的时候喊他几遍没有反应,我的耐心完全用光,忍无可忍地把他拎到饭桌上,当着他的面把他的碗拿走,告诉他,你不吃就饿着。他才委屈地对我说,妈妈,我没听见。我这才发现,可能是他真的没听见。
带他到医院去,医生给他冲洗耳朵,冲出来花生那么大一块耳屎,我呆住了,又心痛又自责:原来孩子的耳朵里一直都被耳屎塞满了,怎么听得见外面的声音呢?而我那么长一段时间都自以为是地给他扣上不听话的帽子。
同类情况:孩子的某些异常反应有可能是生理性的,例如,晚上睡觉不老实,扭来扭去,可能是因为缺钙;不能好好坐着,屁股像长了钉子一样,可能是蛲虫病在作怪;总是挖鼻子,发出吭哧吭哧的怪声音,可能是得了鼻炎;啃指甲、吃泥土可能是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上课不好好听讲,注意力涣散,可能是因为眼睛弱视看不清板书。
解析:孩子对某些轻微的身体不适没有自我判断的能力,作为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状况,不要轻易认为孩子是有了坏习惯,或者故意和你作对,首先要排除生理性的因素,带孩子去看医生。
粗心大意不是态度问题
彭燕子 40岁
儿子10岁的时候,我对他的学习绝望了。从第一天上学,他就无法理解老师交代的作业题目,布置5项任务,他只记得2项,回来后还要我一个字一个字念给他听,反复解释才能明白题目的要求;看动画片能把对白记得一字不漏,但是语文课文却没法流畅地阅读,经常漏掉字,或者跳行;照着教科书抄写字词都能写错,他的作业本经常被老师批评是全班最脏的,到处都是黑团,皱皱巴巴的。
孩子爸爸说他智商可能有问题,根本不是读书的料,我专门带他去测试智商,结果很正常;老师认为他学习态度不端正,我也很认同,写作业的时候坐没有坐相,歪着趴着,坐不到10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开小差。为此我甚至曾经用绳子把他绑在椅子上,强制他写完作业才能下来。
可是这样的方法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儿子一度很不喜欢上学,整天愁眉苦脸。后来,一位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同学告诉我,儿子这种情况可以归为阅读障碍,并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因为前庭发育不完善。有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爬得少了,过早开始走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上树下河基本不可能,高楼大厦挡住了视线,因此视野不够开阔,视觉的发展也受到阻碍。前庭发育不完善,视觉受到阻碍,就容易导致阅读障碍。
我停止了对孩子的指责,告诉他只要你尽力了,结果怎么样没关系。同时,我经常带他去视野开阔的地方玩耍,到郊区的农场爬树、掏鸟窝,眺望远方,辨认不同的景物;带他去学游泳、棒球;带他去看大海,观察海水的颜色层次。一年之后,儿子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大有跳行漏字的情况了。
同类情况:很多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无法好好写字,费了很大的劲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甚至把本子弄破,这不是孩子不认真,而是因为孩子手指的小肌肉群没有发育好。
解析:从小多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刺激小肌肉群的运动,比如多给孩子玩串珠、夹豆子、拿捏细小物件、玩手指游戏等等;孩子小时候爬比走重要得多,鼓励孩子多爬,尽量不要限制孩子爬高爬低,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进行空间的探索;带孩子去视野开阔的地方玩耍,经常进行走独木桥、倒立、翻滚等运动训练,身体协调了,感官协调了,头脑才能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