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现代文阅读句子理解题
2013-12-29赖晓璘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每年考查的重点。但这一类题却常常会成为考生的绊脚石。其实无论是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理解都是有章可循的,掌握了方法,解题就会成为一门艺术了。下面就这几年来在指导学生做现代文阅读题时的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未成曲调焉有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到琵琶女弹奏的情形,说“未成曲调先有情”,然而这样的“情”却是作者在闻其声,察其色后,心有所感,才达到的意境。而我们平时阅读文章,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只能通过作者的文字,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就是我们解答句子理解题时的一条重要原则:“句不离篇。”篇即曲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环境,要准确理解句子含义必须先品曲调。
句子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临时生成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了。
所谓句不离篇,就是不离上下文特定的语意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句子的表达内容、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是不一样的。如:
例1:2010年全国卷1《灯火》
此后,四十支光、六十支光的白炽灯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话的理解必须联系前后文,弄清楚这句话中“迷失”的含义,由前文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句子,“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我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及“入夜以后……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例2:2009年重庆《瓷器的意味》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14.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此题就是要求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来把握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含意。第三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一句对本题含意的把握有参考作用。本题第一句中“日子一好”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衣食无忧,“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表层意思是人们喜欢瓷器,把瓷器当作工艺品欣赏,深层含意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第二句“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要重视“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两个词所寓含的意味: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由此得出答案: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中的“曲调”就是语言环境,若是脱离了这个环境,句子就不会有那么丰富的内涵了。而要追寻句中的深刻内含,就必须瞻前顾后,联系特定的语意环境,这就是“句不离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文章后有作者简介,或是背景介绍,那么还须关注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同样的句子,由于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不同,其含义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
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中,未成曲调是不会有情的,必须时刻牢记“句不离篇”。
二、东风需与周郎便
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虽小,却对周郎的功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解答高考的句子理解题时,也要借助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语法。准确的语法分析,能让我们很快地抓住句子的重点,使答题清晰准确。
句子分单句与复句,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则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明确了这些,我们在答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例1:2005年重庆《阳台上的遗憾》
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1.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2分)
理解题目中单句的含义,就应抓住关键词语:汉文化、咳血、低吟。由语段内容可知:“汉文化”是指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咳血”和“低吟”传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情感态度,认为它是陈腐的、没落的。综合得出: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例2: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解这道题的突破点就是解决主干“大西北”、“长大”,及孩子的修饰语“长不大” 的含义,并理解好两个分句间的关系。从原文的阅读中,我们很快会找到:“大西北”在前文被描绘成环境艰苦、恶劣,生命顽强抗争;“长大”是指坚强、成熟;而修饰语“长不大的”则是指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
前一分句是后一分句的原因,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结果。最终我们可以得出: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就复句来说,辨明分句间的关系,是解读句子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对句子加以适当地语法分析,有此 “东风” ,我们的解题也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弦弦掩抑声声思
白居易诗句:“弦弦掩抑声声思”,他告诉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之下包裹着声声的情思。同样,高考中考查理解能力的句子,往往也表达得委婉、含蓄,常常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等,把作者的情感隐藏。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要充分地了解修辞的特点,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具体的方法就是从文中找到句子表述的对象,也就是找到本体,将掩抑其的形式剥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答案组织起来。
例:2010年全国卷一《灯火》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喻体为“累世的家产”,由原文可知,本体为煤油灯。根据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煤油灯承载着作者童年的温馨回忆。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即使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
解答这类型句子理解题时,若能够掌握修辞句子的特点,找准修辞部分,回到原文中找到本体,然后认真组织语言,一定能够使问题的答案明朗起来。
从近些年的高考题来看,句子理解题在各省现代文阅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分值也不小。而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如果能从上述要点中有所理解,结合练习,一定能攻克句子,理解这道难题的,也会在答题中找到乐趣,不再匆匆答题,丢了分数。
(作者单位:赣县中学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