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宏观经济十大预言
2013-12-29黄文涛
预言一
文明对抗成常态
局部冲突起波澜
因为争夺资源、争夺领土、抢占区域制高点、缓解国内政治压力等原因,文明间的对抗和局部冲突会逐步显性化。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领土争端愈演愈烈。中日、中菲、中越、中印的纠纷与冲突背后是中美的利益冲突。2013年不排除冲突升级的可能。
中日、中菲、中越、中印的纠纷与冲突背后是中美的利益冲突。
美国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其资源禀赋和人口结构具有优势,未来十年还不至于衰落。就综合国力而言,中美之间的差距在短期内很难大幅缩小。二十年来我们强调韬光养晦,这与国际政治军事环境是相吻合。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争取不要成为美国的敌国或至少不要成为美国的首要敌国。只要如此,我们的发展还有相对和平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的赶超之路能否顺利,对内取决于中国能否成功地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问题,对外取决于能否抓住、利用相对和平的战略机遇期。和平崛起与发展军力并不矛盾,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和平发展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的基础。如果其他大国崛起时所遇到的围追堵截还将重演,富国强兵就成为更加现实的选择。如果现实的威胁就在眼前,我们或许可以在战略上宣称韬光养晦,战术上积极应对,富国强兵。
因此,我国的国防建设仍应加速,也将加速。十八大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2013年局部冲突不排除升级的可能,国防军工工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预言二
欧洲债务应无解
日本拾起接力棒
债务危机传导链条的顺序很可能是美国——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国家。美国家庭部门去杠杆进程正接近尾声,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信贷逐渐恢复,美国复苏在路上。但欧洲债务危机是慢性病,虽然重创的概率不大,但彻底治愈很难。高福利、老龄化与低产出决定了欧洲将继续度过几个不开心的圣诞节。
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体制,危机的应对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边缘博弈,2013年欧债危机仍难根治,危机与经济之间的“危机——紧缩——衰退——危机”的恶性循环仍将继续。
我们认为,欧洲更多的紧缩计划仍在实施或正在酝酿有待推出,今年欧洲经济整体趋势仍将延续当前的衰退形态。唯一值得期待的转机动力应该是国际市场环境在下半年的改善(主要美国、中国,欧盟前两大出口市场)所产生的外部拉动,只是时间节点要比美国、中国来的要晚,2014年或许才能实现从企稳到回升的转换。
而日本可能是下一个炸弹。巨额的负债、持续的逆差、低迷的经济和悲壮的人口结构增加了日本接过债务危机接力棒的可能性。
日本极有可能陷入新的“失去的十年”。债务的增速长期超过经济增速,要么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对内违约,要么无力偿还债务而对外债务重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日本的国债持有者以国内投资者居多,但据报道,日本成人的纸尿裤销量已超过婴儿纸尿裤销量,悲壮的人口结构意味着居民购买本国国债的力量在削弱,日本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在增大。
日本接过债务危机接力棒,看来为时不远矣。
预言三
需求低迷发货币
大宗商品难冲高
全球总需求收缩还将持续,引致各国央行发行货币试图刺激经济增长。但结果可能是债务过快增长和经济乏力。总需求低迷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难以冲高。
全球经济正处于康波周期第五波从繁荣向衰退转换过程之中。目前全球经济尚未出现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为此经济整体处在一个原有技术的应用漫化过程,更多是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而非技术创新。这意味着全球经济中短期难以出现一次系统性上升机会,即需求没有系统性扩张的技术基础。
当一个周期性拐点到来之后,全球经济将陷入一个以衰退和萧条为特征的低迷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长达10年。由于缺乏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可能要经历一段较长的低迷时期,这主要在于虚拟经济需要一次实质性的去杠杆,同时实体经济部门的杠杆率也会降低,在杠杆紧缩的过程中就是总需求相对回落的过程。2013年,发达经济体最主要的任务是公共部门的去杠杆,这也直接导致需求的相对不足。
从短期波动来看,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最大的消费品市场、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国际中心货币的发行者,美国经济主导着全球经济的主旋律。当前的美国经济已经进入本轮库存周期的减速阶段。一旦库存周期进入库存减速阶段,库存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开始不断回落直至转正为负。由库存减速所形成的一系列负反馈循环效应将使经济景气面临回调冲击。
鉴于中美两国经济增速都将经历先抑后扬的走势,这将给全球的总需求变化带来相似的影响。201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仍将面临经济减速与去杠杆化,大宗商品的需求将遭到抑制。下半年美国库存回补动力如有提升,可能会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资源国的处境在2013 年难以显著改善,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石油输出国等受害较大。
各国央行面对疲弱的需求还会竭尽全力发放货币,试图电激“僵尸”经济。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去杠杆化、低迷的就业市场和疲弱的全球总需求会过滤掉各国央行的努力,发行货币注定是黄粱美梦。
预言四
城镇化感觉很美
房地产差别放松
城镇化是中长期概念,稳健推动城镇化无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但难免有新鞋老路之嫌。
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强调,城镇化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新型城镇化是与大城市化完全不同的道路。坚持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进。小城镇是区域社会经济长期运动发展过程中“挤”出来的一个新的经济结构层次,强化小城镇功能,聚集小城镇经济能量,使其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稳步增长。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小城镇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判断,城镇化是一个中长期规划,是未来经济政策的一条主线,但不能指望城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城镇化必然伴随着房地产政策的差别化放松,也无法回避基建、地产投资拉动的老模式。城镇化意味着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产业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漫化,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漫化。大规模的人口、资本流动不可避免,与此相关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
我们认为,在土地财政遇到困境、地方财力捉襟见肘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会不断地试探对方底线。窘迫的地方财力会倒逼中央政府作出房地产政策微小或局部调整的部署,尽管口头上还很严厉。最有可能率先放松的是中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城镇。
预言五
人口政策需调整
放松管制最为先
现行人口政策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时代特色,限制了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妨碍了机会均等与社会公平,限制了劳动力的长期供给。在未富先老的倒逼下,当务之急一是要放松生育数量限制,二是放松户籍管制。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社会“未富先老”。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能否迈进、何时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还不得而知。但我们的社会已经变“老”了。我国201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9.1%,按照联合国之7%以上人口超过65岁或者10%以上人口超过60岁的标准,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由于“未富先老”,如果不放开人口控制政策,社会保障问题和社会安定问题会更加突出。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致命的。我国总抚养比2010年已到达低点,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于2010年见顶。随着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临近谷底,人口红利基本结束,由此激发的全要素生产率随之回落。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红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现在是需要检讨和修正僵化的人口生育政策的时候了。
预言六
地方财力难改善
平台公司解忧愁
鉴于房地产调控放松空间有限、工商企业经营困难和货币政策放松空间有限,地方财力紧张还将持续。虽然各个地方政府都准备了可观的投资项目等待启动,但资金困局难解。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虽饱受诟病,但在现有阶段不可替代,债务泡沫不会破裂,借新还旧、新设公司、持续发债还将持续。
新一届政府一定要对平台公司问题做出解答,是一次性解决还是逐步淡出。一次性解决涉及财税体制、历史包袱、中央与地方博弈、权力分配与利益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难度大,但有利于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逐步淡出,无非是借新还旧、缝缝补补,用时间来治疗这一伤病。但地方政府属于带病坚持工作,不会恶化,也难以根治。
我们的看法是,2013年平台公司仍然是缝缝补补又一年。难以出台大政方针,既不会取缔,也不会大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很有可能赋予平台公司新的职能,也就是说其为地方融资的功能不会弱化。如果银行对其收紧信贷,城投债的数量就不会少。要发行新城投,就要树立政府不会违约的光辉形象,所以老城投不会违约。
预言七
债券融资繁荣路
不良贷款欲抬头
价格低廉、毫无节制并容易获取的信贷投放是上一轮景气周期和反危机阶段的典型特征。随着负面效应的显现和经济走出危机回归常态,信贷双刃剑的弱点浮出水面。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膨胀、不良贷款的隐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僵尸”特征都使信贷决定论饱受诟病。信贷不再能够高效运转(流进僵尸企业)并相应地提升经济增长以及相关收益的公平分配(国进民退)。
2013年如果采取房地产价格稳定的策略,则不良贷款集中爆发概率不大;不良贷款的规模视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可能体现在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和低附加值外向型企业部门。如果微观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见显著改善,不良贷款问题势必凸显。
预言八
新官上任三把火高端烟酒受牵连
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民众的觉醒。当仓廪实、衣食足,民众有参与社会管理的诉求。未来社会管理的压力和难度增加,这将考验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
可以预期的是,政府将进一步关注百姓诉求,允许民众通过适当渠道合理地表达诉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局面将有所改善。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将更加畅通,民众通过网络、微博等反映的心愿,政府将更加关注。政府也将在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层面投入更大的精力。
民众要求在治理污染、惩治腐败、保护土地、改善民生、食品安全、子女教育等领域有更多的发言权,要求有更加明确、可见的改善。特别是腐败问题不仅造成了官民的严重对立,也扭曲了市场经济的运转体系。
新一届领导上任后,在文风、会风、保卫、接待等方面展现出令人期待的新风。上行下效,我们期待更加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作风。
预计官员财产公开、降低行政成本等是大势所趋。高档烟酒等销售受冲击是第一步,更多住房进入二级市场或可预见。
预言九
地方政府踩油门
中央政府踩刹车
地方政府官员“唯GDP 论”思想根深蒂固,投资冲动从不缺乏。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感召下,大干快上的决心和勇气溢于言表。各地都信誓旦旦地提出自己的宏大投资计划,准备的项目动辄上万亿。一些地方官员生怕象错过当年4万亿那班车一样再错失良机,对于2013年的刺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错选一万项目,不可放过中央一分补贴。
从政治周期与投资周期的关系来看,一般新一届政府履新第一年,当年的投资增速很高。背后的原因可能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观有关,也与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一般都是较长建设周期的基建项目、重化工业项目有关。2013年仍逃不出这个周期,但可能受到制约因素较前几次更大。
地方政府官员决策的依据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有多少水泥倒在自己所辖的土地上,有多少资金散落在自己所辖的土地上,有多少高楼矗立在自己的眼前。但中央政府要考虑全局,不仅要增长,也要防通胀;不仅要速度,也要重质量;不仅看眼前,也要看长远。习近平、李克强最近多次强调,要实实在在的增长,不要有水分的增长。可以预见,管理层对于未来的增长速度能够更加宽容,对于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可能更加苛刻。
预言十
改革进入深水区
三中全会将破题
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阻力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目标很多没有完成即是明证。国进民退、私有财产受到粗暴侵犯、民营资本非平等待遇、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较为突出。
十年轮回,2013年又是三中全会,也是中央提出市场经济二十周年,我们有理由对今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寄予厚望。我们祈盼,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众多领域,许多重大改革会应运而生。
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每当经济遇到重大困难,都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经济增长,靠改革来释放经济活力以度过难关,开启经济新时代。受这次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出现剧烈波动和调整。反危机政策淡出后,现实有回到原点。经济内生动力疲弱,体制障碍依旧,中国经济何去何从?不改革,无新生。
我们理解,用刀从自己身上割肉十分痛苦,也难以下手。但回顾历次大的改革,无一不是形势所迫,无一不是破釜沉舟而后生。
我们期待上述问题或其中部分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破题。果然如此,则中国经济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