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秀的基因
2013-12-29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3年1期
有一位成功的父亲,是千古流芳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这位中国史上最成功的管理者,有两位失败的儿子:前任太子李承乾,后任太子李治。前任没有足够的耐心憋到自己上任的那一天,就犯错误被排除了;后任不能保持李姓帝国管理权的纯洁性,落入女主之手。
性格决定命运,父子间迥异的际遇真的是由性格决定的吗?就李世民李承乾父子而言,这个定律似乎不成立。
但这对父子的性格和做派实在是太相似了。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贤明国君的代言人,固然是因为他对帝国的管理功绩,也是因为他在管理层内部的民主作风,但其实也和他好作秀的态度有关系。
中国人对于唐太宗的良好印象,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言谈,这些能让人产生美好观感的言谈,甚至超过了唐太宗那些实实在在的功绩,乃至于被整理成小册子:《贞观政要》,成为后世管理层学习的典范。其实,言谈就是一种作秀。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位君王的言谈能像唐太宗那么密集地被记录下来的。唐太宗的作秀有时候到了很危险的地步,例如,他拿司法作秀。有一年,他为了试探臣民的诚心,居然下令假释所有囚犯回家过年,口头约定年后返回监狱,以显示帝国的诚信高度,然后不知道使用了什么行政手法,囚犯们居然年后全回来了。这个形象工程的成功,让管理者李世民大为愉悦,于是大赦天下。这其实与他一向反对特赦的言论是相矛盾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李承乾的作秀完全不亚于其老爸。有一回李承乾在禁城击鼓,这个恶劣影响如同在英国王宫鸣汽车喇叭。太子的老师张玄素进行了劝谏,李承乾马上很虔诚地悔过,当着老师的面,将鼓销毁,诚挚地进行道歉。李承乾一方面过着长辈们所反对的荒唐生活,纵欲奢侈,一方面却摆出一副很诚恳的面孔,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并且还能从理论高度进行忏悔,进行自我批评,例如史书记载:“太子承乾喜声色、田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李承乾自己行为荒诞,却也以忠臣为榜样,乃至于为此感动得热泪盈眶。
史书认为这些是李承乾做给父亲看的,是一种掩饰。我认为不然,其实李世民、李承乾父子都有一种作秀的基因,他们父子都在进行一种真诚的作秀,以期从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不可否认,李承乾在作秀的过程中,其实也充满着正能量,一种崇高感。再往前一点的隋炀帝,史书说他说着尧舜的话,却做着桀纣的事,上溯到王莽,未尝也不是出于真诚而作秀。
因自己的作秀而感动自己,从而感动别人,这也是管理者的一种特质。黑白两道都如此。你不能说这是虚伪,这是欺世盗名,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需要,因为他们是管理者。每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有雄心的管理者,都有作秀的冲动,不幸的是,李承乾的作秀还停留在宫廷内部,历史没给他发扬出去的机会。
李承乾也是有雄心的,有雄心也是有热情,跟他的父亲一样。再举一例吧,李世民在登基之后,仍然保持在武德殿带领将士射箭的习惯,当群臣们反对时,他的理由是要保持尚武的习惯。而李承乾的表现方式则是,在东宫搭一个突厥的外景棚,自己扮演突厥勇士,过着突厥游牧民族的生活,还扬言:“我试做可汗死。”然后叫属下骑马环绕他奔跑。这孩子,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作秀欲、表演欲,和其父亲在武德殿射箭如出一辙。有才华的封建帝王,很多都有表现、作秀的特质,有艺术家和文学家的特质。
性格同一,为什么李世民走的是正能量之路,而李承乾相反呢?环境不同也,李世民生活在一个需要热情、需要有破坏力的时代,李承乾生活在一个需要平和、需要守成的时代,因此,他与父亲相似的,正好成为他失败的致命点。而平和懦弱的李治,符合时代的需要,上位了。政治舞台没有绝对的正能量,要看历史的需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