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拍坛资讯

2013-12-29

当代人 2013年4期

古砚收藏成新宠

随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古砚在收藏领域也逐渐由“杂项”升位为专题收藏的主流。近年来,古砚的价格出现跳跃式的拉高。

古砚收藏还属初级阶段

据了解,古砚的收藏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收藏者开始以投资性为主要目的,抄底尚未热捧的各类砚台,古砚在拍卖市场上不断升温,开始进入了启动阶段。其表现有几个方面:一,以砚台为专场的拍卖会逐年增多,许多专场都是百分之百的成交率;二,许多拍卖会把瓷杂中的砚台挑选出来,升级为成批的连号专拍,形成了“轰动效应”;三,民间藏砚逐渐被吸引到拍卖会上交易,许多藏家纷纷把收藏多年的砚台拿到拍卖市场上出售,而且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四,流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些中国古砚逐渐回流;五,原本收藏其他门类艺术品的藏家或机构,纷纷把目光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古砚。

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艺术总监李杰介绍,“以艺术圈的艺术家为例,搞绘画的人都爱收藏砚台,更多是因为喜好。而现在有更多收藏者加入,可见社会对砚文化的喜爱。2000年前,大概一个上好些材质的砚台600元能买,到2006年价格涨了十倍左右,现在更是有达到上百万级的。”

砚台价值并非因年代久远而珍贵

专家称,砚台的价值并不是S1/cYezi1N3JLHS6hXQtvw==年代越久远越矜贵,唐宋时期的砚台所用材质则不如明清时代的砚台,做工上也不那么讲究,因此收藏中一定要注意这点,否则容易陷入追求古老砚台的陷阱。而鉴赏砚要注意六点:一是看,要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二是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有粗糙的感觉,说明石质较差;三是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鼓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若为歙砚,则敲击以清脆的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发出“噗、噗”的声音,说明该歙砚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四是洗,砚最好是经过清洗再辨认,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它本身的自然美纹;五是掂,用手掂砚的分量,一般来说,重的胶结实,轻的说明胶结松;六是刻,对砚石熟悉者只要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一道,马上就能辨别出砚石的优劣。

随着砚台市场的日渐繁荣,砚文化、砚学也在兴起。一批继承、弘扬砚文化的先行者已推出砚学专著,一批有识之士也纷纷建立组织宣传推广砚文化。

当代的新砚在收藏和馈赠中也在不断被市场发掘和认可。砚台艺术品的市场除了古砚的逐步崛起,还要有当代砚台艺术品的跟进,如同当代工艺瓷、紫砂壶等艺术品已成功进入拍卖会主流市场一样,这样的市场才会健康、稳健、长期地发展。

老油画收藏迎来历史机遇

近年来,在市场大起大落之际,老油画板块俨然成为拍卖市场的亮点。2011年可称为老油画井喷之年,当年有51件作品突破千万,更有单件破亿作品出现,常玉的《五裸女》在香港拍出1.28亿港元。到了2012年,又有一件过亿作品拍出,徐悲鸿的《九方皋》在上海宝龙公司以1.02亿元成交。

除了“民国画坛三重臣”徐悲鸿、刘海粟、林凤眠,大师级名家常玉、潘玉良、颜文樑、陈抱一,以前很少现身的方君璧、关紫兰、孙宗慰、李超士等民国画家作品,只要一出现,就创出高价。

业内人士介绍,老油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终于得到市场关注。然而,看似火热的拍卖只是老油画市场的冰山一角,高价成交的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大腕,还有更多民国油画家鲜为人知,其作品价格还停留在非常低的水平。

市场行情由香港向内地转移

老油画,严格来说是指1949年之前创作的油画作品,宽泛来说,1966年“文革”之前的作品都称为早期油画。

油画东渐至今,只有100年历史。第一代油画家成长于上世纪初,他们远涉重洋学习油画,是中国油画真正的奠基者。第一代油画家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常玉、陈澄波、陈抱一、关紫兰等人。第二代油画家包括吴作人、董希文、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人,他们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也归为早期油画范畴。

数据显示,在“中国油画家总成交额排名”前50位中,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画家占了16席,占到总量的近1/3,可见老油画市场板块的重要性。

最早挖掘老油画板块的是港台地区。1991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油画专场中,有数十件老油画上拍;到了90年代中后期,苏富比、佳士得更是新辟“20世纪亚洲艺术”专场,主推中国早期油画。20多年以来,在拍卖行带动下,包括常玉、刘海粟、颜文樑等第一代名家都得到很好的学术梳理与市场建立。

而中国内地的早期油画拍卖则要滞后20年。2010年秋拍,中国嘉德首次将老油画作为单独板块推出,按照历史脉络,重点推出第一、第二代油画家的作品。当年,嘉德专拍虽然只拍得1871万元,却得到市场的良好反馈。第二年嘉德春拍,中国早期油画专场的总成交额就达到了6295.6万元。到了2011年秋拍时,嘉德这个专场的总成交额更是一举达到1.3亿元。

中国嘉德老油画的成功推出,启动了市场氛围,其他包括北京匡时、北京翰海等内地拍卖行也纷纷加入这一板块的推介。

2012年,在中国早期油画排名前10位的拍卖作品中,有6件是由内地拍卖行拍出的;而在2010年,前12名早期油画中,仅有4幅是在内地成交,可见老油画的拍卖市场苗头已转向内地。

作品资源有限,价值未完全体现

市场人士认为,老油画的价值更多不是考虑色彩、造型,而是这批画家在中国油画史承上启下的地位。

1887年,李铁夫先生第一个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美术,之后出现留法派、留日派等不同派别,他们为中国的“西方艺术”打下坚实基础和重要的理论经验。大致来看,中国老油画的整体风格,一是以学院派的写实主义为代表,追求形体真实、构图典型,以徐悲鸿先生为典型;二是印象派、后印象派,追求色彩的张力、色调的风格,以刘海栗先生为代表;三是在中西艺术之间寻找融合,甚至是偏向中国美学与色彩的表达,代表人物则是林凤眠先生。

世纪翰墨画廊负责人林松认为,如今在市场上火爆的所谓“写实油画”都是由老油画一脉相承而来的,写实油画卖得贵,老油画价格必然会补涨,而且不会出现当代油画大起大落的现象。

很早就介入老油画收藏的张显东先生认为,老油画的市场还处于苏醒时期,老油画学术梳理也亟待完善,官方美术馆没有完整的民国老油画收藏,民间都是圈内学者与老油画爱好者在收藏。

他介绍,老油画的作品资源非常有限。第一代老油画家回国后都难幸免战争的洗礼,生活动荡,创作量很少,而且油画较之国画更难保存,所以存世量非常少。兼工国画与油画的艺术家,其存世的国画作品数量至少是他油画作品的10倍,比如徐悲鸿,他的国画作品要比他的油画作品多得多。所以,他们同期的油画作品比国画更稀缺,也理应更加珍贵。

做好学术功课,长线收藏

“老油画收藏是一个很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的领域,甚至是一个学术课题。”林松认为,老油画的美术地位很高,不能像炒当代艺术那样炒老油画,而应该在学术关注上多下工夫,慢慢增加其价值砝码,以长线收藏带动市场。

在内地,油画收藏群体本来就不如国画大,老油画存世量又少,再加上油画比国画更难辨伪,使得一些收藏家不敢轻易涉足。

2010年,徐悲鸿的油画作品《蒋碧薇像》以7280万元拍出,接着就被媒体曝出,这件作品是中央美院油画研修班首届学生的一张习作。2012年,上海宝龙拍卖公司以8900万元高价拍出徐悲鸿的《九方皋》,也引发各方争议,业内人士认为,从画作的创作手法、色彩、落款等方面都破绽百出。这两幅作品至今处于争议与阴影中,无法给出判别真伪的确凿无疑的证据。

至今,国内没有权威鉴定机构可以辨伪,拍卖行一般根据三个步骤来鉴定,一是查找史料和著录,二是考察来源,三是单凭眼力和经验。上海油画修复师李映真告诉记者,民国期间出版物非常少,查找著录实属不易,藏家可探究作品的来源,是否为画家后代流出,或有没有早期画廊介入过。

除此之外,画框、画布和颜料也是辨伪的三大线索:老油画颜料固化严重,很脆、很硬,大多有明显开裂;老画布经过六七十年,其内在纤维都严重脆化、糟化;通过画框也能辨别,做旧画框与原装老画框,其蚀化肌理与痕迹是不一样的。

目前,艺术品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老油画是难能可贵,可以确定的收藏板块。专家建议,只要作品真实可靠,老油画本身是具备长期收藏价值的。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