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嫁妆瓷
2013-12-29姚芳
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年间,结婚时把瓷器作为嫁妆陪嫁非常流行,通常包括成双成对的瓷瓶、瓷罐、瓷盖碗等,器物上所绘纹饰题材大多具有美好吉祥的寓意,俗称“嫁妆瓷”。此类瓷器在清乾隆时期是达官贵人家里女儿出嫁时的陪嫁礼品瓷和家庭陈设器。乾隆以后各代都在烧造,民国时期发展到最高峰,成为普通人家女儿出嫁的重要陪嫁礼品。嫁妆瓷作为一种文化,代表了当时的一种风尚,也表达着人们对于新人的祝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嫁妆瓷在民国时需求量很大,当时享有“北方景德镇”美誉的唐山的一些瓷厂也生产了大量的相关产品,但经过“文革”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后,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已属寥寥。近日,唐山博物馆从一位藏友手中征集到一批民国时期唐山生产的嫁妆瓷,共46件,大多保存完好,纹饰清晰可见。这批嫁妆瓷可分为两种器型:掸瓶和冬瓜罐,其形制、尺寸基本一致。掸瓶侈口,粗颈,溜肩,长圆腹下部渐收,圈足,高45厘米左右,行话称“150件瓶”。“件”是陶瓷行业的专业用语,其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件”是一种量具,根据施釉工用釉的件数来定工时;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件”表示瓷器的体积及高低尺寸,器高60厘米左右的称“300件”,高45厘米左右的称“150件”,高30厘米左右的称“100件”,高23厘米左右的称“50件”。冬瓜罐形似冬瓜,敛口,溜肩,鼓腹,腹下收,平底,高25厘米左右。此类器原有盖,但普遍缺失。
这批瓷器的生产厂家分属德盛、新明和东陶成三个瓷厂。这三个瓷厂原为一家,据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有秦姓兄弟二人由山东枣林庄移民到滦州,在今唐山市东缸窑落户,明嘉靖年间成立东窑一带第一家陶瓷作坊“陶成局”。后分化为德盛、新明和东陶成三个厂,并逐步发展为鼎足而立的三个大厂,其规模与产量占民国时期唐山陶瓷工业的70%以上,代表了唐山陶瓷业的发展水平。
德盛窑业占原陶成局产业的四分之三,因而其资金与规模是最大的。它原来主要生产粗瓷和耐火缸砖。1932年,在同业中率先使用电动机取代柴油机,又借用新明瓷厂的人才和技术,并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二月注册“得胜牌”商标,产品由原来的粗瓷改为日用细瓷和耐火砖,成为唐山陶瓷业首屈一指的大户。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已先后在天津娘娘宫东口设立了德盛窑业厂总事务所和总批发处,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在北京成立了批发所,产品销往华北及上海、武汉等地,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并享有较高的声誉。
新明瓷厂仅次于德盛窑业,原为陶成局老厂即老陶成,1920年改名为新明瓷厂。新明最大的特点是重视技术进步,所以有突破性的发展和堪称辉煌的业绩。它首先研制成功蓝花氧化钴瓷器色料,开始生产蓝花白瓷、嫁妆瓷等日用品,产品行销华北和东北三省,获利颇丰。并从江西景德镇高薪聘请彩绘技师,传授白瓷加彩技术,生产出半透明的日用加彩釉白瓷,这在北方属首创。同时学习上海裕丰搪瓷厂的贴花喷彩技术,率先把此技术用在瓷器上。新明先后在北京天桥游艺园,天津沿河马路、河北大街和法政桥,唐山火车站等处设售品处4个和货栈仓库3处。1932年注册“明星”商标。
从陶成局分化出的另一厂为东陶成,也由秦家后人经营。东陶成原基础雄厚,但因在利用新机器设备、电力和开发新产品等方面落后于新明和德盛两厂,因而发展较慢。其产品多为地产地销,在外埠未设分支机构,但在唐山陶瓷业中仍居第三位。
民国唐山瓷的胎质一般较疏松,色泽白中泛灰。三家产品相比,德盛和新明瓷质量较好,胎体瓷化程度高,装饰图案刻画细致,只是德盛产品釉色显白润,新明产品的釉色呈淡淡的绿色。东陶成产品总体水平略逊于另两家,胎体较笨重,釉色泛青,画工水平一般,未见精品。这一点在唐山博物馆人藏的这批嫁妆瓷中可见一斑。
这批嫁妆瓷均以粉彩瓷绘装饰,正面绘图案,背面以书法作品装饰,图、诗相结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的图案配上自创诗句进行画意创作,是民国时期瓷器生产的一大特点,但大多数诗文因作者文学修养不高,故格调显通俗,书法功力欠缺,有些潦草随意。从图案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人物图案和花鸟图案。人物图案有少女游春图和仕女婴戏图,描绘妇女或孩子们游戏的情景,生活气息浓郁,是嫁妆瓷上常用的纹饰题材。粉彩花鸟画则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题材入画,内容有花卉、瓜果、昆虫、飞禽、走兽等,以谐音会意,缘物寄情,来表达作品主题,寄托美好愿望。
1.德盛仕女游春图掸瓶 口径18厘米,底径14厘米,高46厘米。牌耳,器形完整。釉面略发灰。瓶上绘4名古装仕女在庭院中游春赏花,其中发髻高挽的三人是小姐,一名丫环侍立一旁。虽有主仆之分,但所绘4人均五官清秀,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口,体态柔弱,设色淡雅柔丽。其中一女左手举花瓶至肩,瓶中铺满鲜花;一个肩荷花锄,挑着一只大花篮;另一女则手捧书坐在石上沉思。周围的树木、花草、围栏、岩石、房屋等以寥寥数笔勾勒而成,画面简略,与工笔人物形象相呼应,引人入胜。背面诗文为:“气和春光好,花间款步迟。香流停履处,游赏采芳时。”落款“壬申荷月岁次江西德盛出品”。壬申年即1932年。因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江西瓷闻名全国,所以当时德盛的一些产品为打开销路也假托江西之名,有些产品署名“珠山德盛”也是这个原因,实际都是唐山德盛生产的。
2.新明侍女图掸瓶 口径18厘米,底径14厘米,高44厘米。牌耳。釉面泛淡绿色。画面上春风拂柳,春意盎然,一少女坐在石上读书,丫环捧书侍立其后,右侧两位立姿少女似在呼唤读书少女随她们一起去游玩,莫要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所绘仕女风姿绰约,具秀色妩媚之态,是富有东方神韵的美女形象。背面诗文为:“都是闺中女相如,闲游花阴乐自娱。无限荣华无限福,美人颜色古人书。”落款“新明瓷厂出品”。诗画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3.东陶成仕女图掸瓶 口径19厘米,底径15厘米,高46厘米。牌耳。釉面显粗糙,釉色灰中泛青。正面的四女游春图构图简单,背景中的树木花草略显单薄。画工一般,虽画出了仕女体态柔弱的特征,但表情动作不够生动。诗文为:“边地莺总少,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落款“乙亥年夏月东陶成出品”。乙亥年即1935年。
4.德盛仕女婴戏图冬瓜罐 口径9厘米,底径12厘米,高24厘米。釉面稍残,盖缺。画面正中一个红衣男童坐在青石上,左手持物,右手后指,正在兴高采烈地讲述着什么。母亲执扇立于前,腰微弯,充满慈爱地耐心听孩子讲述。男童背后的丫环则好奇地探身,想看清小主人手中之物。整个画面充满了童趣和温馨快乐。背面诗文写道:“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满园春晖好,导儿戏娱欢。”落款“辛未年梅月岁次于珠山德盛出品”。辛未年即1931年。
5.新明仕女婴戏图掸瓶 口径18厘米,底径14厘米,高44厘米。牌耳,一只耳残。正面图案上有二三个人物,左侧一成年女性服饰飘逸,衣带飞扬,立于树下,回眸笑看正与一只花猫玩耍的两名男童。男孩一着蓝衣,一着黄衣,蓝衣男孩手中长线牵着一只大蜘蛛,黄衣男孩则伸展两臂,抬左腿作老鹰展翅状,似在逗弄小猫。整幅画面清新欢快,生活气息浓郁。背面诗文为:“扑面春风入庭帏,满园春色正光辉。看儿戏耍多欢乐,长成一定占高魁。”落款“岁次庚午冬月 新明出品”。庚午年即1930年。
6.德盛长寿富贵冬瓜罐 口径8厘米,底径12厘米,高24厘米。带盖,盖上有宝珠形钮,是这批冬瓜罐里少有的完整器。图案由松、鹤、凤凰、牡丹组成,松鹤延年,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因此这个图案寓意富贵长寿。
7.新明春景图冬瓜罐 口径9厘米,底径12厘米,高24厘米。带盖,盖上有圆锥状钮,保存完整。画面采用工笔勾画,以黄鹂和翠柳为主,辅以桃花和飞舞的蝴蝶,描画精细,尤以黄鹂的表现栩栩如生。背面录有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下款“岁次庚午冬月 新明出品”。庚午年即1930年。
8.东陶成东篱秋菊图掸瓶 口径18厘米,底径14厘米,高44厘米。牌耳,耳残。正面图案为篱笆、两朵盛开的菊花和一只枝头鸣叫的小鸟,左上角题款为“东篱秋菊东陶成出品”,取陶渊明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同时菊花在九月盛开,九与“久”同音,所以菊花又有着幸福长久的寓意。瓶的背面书五言诗:“秋浦黄花艳,鸟栖别有情。林中频噪噪,飘磊乐无穷。”后署“甲戌秋月东陶成”。甲戌年即1934年。
唐山博物馆人藏的这批嫁妆瓷,分别由德盛、新明和东陶成三个窑厂生产。秦家这三个窑厂实质上代表了整个唐山陶瓷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作为中国近代陶瓷工业化的发祥地,唐山窑见证了我国陶瓷生产从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发展的过程。在清末、民国到解放初期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唐山窑创造了辉煌成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北方陶瓷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