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气薰人 意韵悠远
2013-12-29刘东霞
“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这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所作,乃诗书双绝,书法上称它为《花气薰人帖》或《花气诗帖》。关于这件作品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他的朋友王诜数次送诗来请黄庭坚答和,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回复,于是王诜就想了一个妙计,派人每天给黄庭坚送鲜花,终于得到了这件诗稿。黄庭坚在诗中说:花的香气快要把我淡定的心情破除了,但是人过中年,写诗的心情犹如滩头逆水上行的船只,非常艰难。
细细品读此帖,用笔沉着,气息平和,清新悦目,神气焕然,可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在静雅之中透出韵意,自然精妙,真是诗意、书韵、花香、生气浑然一体。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文与书法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以行草著称,尤以草书成就最高。但是他正直和不随波逐流的禀性,使他的仕途不能一帆风顺,屡遭贬谪,以至老无所归,身死蛮荒之地。体现在他的书法创作上,创作心理从一种高尚人格的寄托转而进入一种凝心内境、超然物外的创作状态。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张长史(旭)书悲喜双用,怀素悲喜双遣。”“悲喜双用”和“悲喜双遣”是书法的两种创作心理。所谓“悲喜双用”是指书写者的情感活动在书写过程中成为直接的心理动力,并展现在创作过程中,凝聚在作品里。“悲喜双遣”是说书写者超越一般形态的情感,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创作。这里刘熙载以张旭和怀素为例,另外如王羲之在极其愉悦的心情下写出的《兰亭序》和颜真卿在十分悲痛的状态下完成的《祭侄稿》也属于“悲喜双用”的创作心理。至于“悲喜双遣”用于形容黄庭坚书法的创作心理是非常合适的。他晚年被贬谪到贵州,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处之泰然,他的创作已不被当下的喜怒哀乐所左右,创作心理已净化和升华,如老僧入定一般避开了世俗情绪的影响,达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就是“悲喜双遣”的创作心理。这种心理,是人在经历了各种波折,并从精神上超越了这种波折,达到更高一层的平静,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心理历练过程。达到了这种状态,创作者不会为某一次的书法创作而“澄心静虑”,更不会借助情绪的波动或酒的力量来达到创作的高峰状态。黄庭坚在他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和磨难后,通过对世间万象的静观,把握了宇宙的深层律动,使他的书法创作心理处于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但是要想做到这样一种状态是非常不容易的,黄庭坚做到了。这种创作心理是当代许多书法家所冀望而又难以达到的状态。
黄庭坚的书法十分注重“韵”,他在《书论》中提出:“虽然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胜耳。病在此处,笔墨虽工,终不近也。”他认为每个字的工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以“韵胜”。他所追求的“韵”,是指通过点画以外所传达出的书家内在的修养、精神,“韵”是含蓄的、看不到的,但却是能感受到的,同苏轼所倡导的“意”基本相同。黄庭坚留下的草书墨迹很多,如《李白忆旧游诗卷》、《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作品都体现出意韵生动,静雅脱俗风貌,将张旭、怀素的狂野之气尽量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不激不厉与平和简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书法虽然是一门艺术,但它的创作过程却是人生修炼的过程,只有到了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艺术才能炉火纯青,到那时也就人书俱老矣。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