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水乡 暖泉古镇
2013-12-29康萍
在塞外名城张家口,有一个洋溢着江南水乡风韵的古镇———暖泉。这里一年四季温泉汩汩环村绕街而过。泉水绕过元代工部尚书王敏的书院,绕过明代的西古堡城,绕过皇家敕建的华严寺,绕过200多处风格独特的古寺庙、古民居、古店铺、古城堡、古戏楼,潺潺的流水声和着一街一河的杵衣声,和着村妇们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流淌过千百年。
(一)
行走在暖泉镇的古街上,两旁古香古色的民居,精美的砖雕飞檐,汩汩的暖泉,氤氲的水汽,迷漫在古镇的空气里,沁入暖泉人的心坎儿里,此起彼伏的杵衣声,夹杂着女人的欢笑和嬉戏……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
暖泉镇,形成于元朝,历经明清两代形成“三堡六巷十八庄”的规模。城内建筑格局及道路网络保持着原生状。镇内古寺庙、古民居、古城堡、古戏楼、古花厅、古店铺,应有尽有,古朴盎然。暖泉书院、汉墓群、古瓷窑、关圣庙、老君观、苍竹轩古院……诸多历史文化遗址数不胜数。
说暖泉镇离不开暖泉水,正是它孕育出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暖泉的水出自两处。一是出于村中心逢源池内,池东、西角各有一石洞,村人称“龙口”,泉水经东西“龙口”相向而流,一股经村北浇灌良田,注入壶流河,一股向南流经“王敏书院”(元代工部尚书王敏的私塾),从书院凉亭穿过,至凉亭前八角石井流出,“水过凉亭八角井”,成为蔚县旧时八大胜景之一。“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如今站在书SHJuD8k6/iI2PApp16H9iA==院两层阁楼前,仍可以遥想当年吟诵诗词的清静和幽雅。
泉水的另一处源头叫“佛镜”。“佛镜”是一个水池,面积近半亩,池周以青石砌成,池水由地下涌出,清澈见底。因其池圆如镜,水清可鉴,故名“佛镜”。“佛镜”水光潋滟,浮光耀金,一向被认为是暖泉镇安定祥和的象征。据光绪十四年重修佛镜碑记载:“佛镜能照天下之古往今来,形形色色,善善恶恶。”由此看来,“佛镜”不仅是镶嵌在暖泉的一面明镜,还是光明磊落的象征。过去,人们以“佛镜”为鉴,从善戒恶,严于自律。今天,人们来此抚古惜今,祛除心中浮躁之气。
更神奇的是,这绕村而过的清泉无论酷暑三伏还是冰冻三九,都是摄氏16度的恒温。《蔚州志·渠道图》中记载:“出城西三十里暖泉堡中,泉之源以石瓮分东西流”,又说:其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故云暖泉。“暖泉”之名正源于此。
乡民们很是珍惜暖泉,泉水南边的王敏书院与北面的围墙把泉水的源头围成“半亩方塘”,既保护了水源又为这极度缺水的边塞之地增添了一处秀美的景观。冬日里,萦绕街巷的泉水一路蒸腾着氤氲的雾气,把小镇渲染得仙境一般。街头巷尾、农家门前,在乳白色的雾气里,洗衣的妇女抖开大红的被面,爽朗的说笑声在小镇的上空久久回荡。
(二)
暖泉的古民居,犹如雕刻艺术博物馆。大门口的上马石、抱鼓石、雕花础石,木制雕花门簪、门楣、雕花窗格和精美的砖雕墀头及屋脊上的各样吻兽……显示着古代建筑工匠们的精湛技艺,集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的暖泉古民居,吸引着我们的目光,牵引着我们的脚步。
登上古堡门楼南北俯瞰,民宅民居鳞次栉比,高大齐整的花脊吻兽圆筒板瓦屋顶争奇斗艳,庙宇、城楼峭拔雄劲,一派古堡风韵。
暖泉镇的老宅存留数量多且质量高,注重门脸,注重装饰,讲究气派,讲究等级。住宅的规模有大有小,一般以四合院落组成。小型住宅只有一个院落,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而成,住宅规模稍大的有两进院落、三进院落,或横向并列或前后串联,其间以院门、巷道或过厅相连,形成规模宏大的“九连环”院。现存规模最大的住宅要数西古堡内的东楼房院(四进院落)、西楼房院(四进院落)和张家“九连环院”。据说,西古堡现存古式民居院落180所,其中较大的连环套院5所(亦称九连环院)、小巧规整的古四合院49所。这些民居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但其精美的砖雕木刻、古朴典雅的油饰彩绘,仍显示着当年的繁荣与富丽。
西古堡为瓮城形制,内城为明代建筑,瓮城为清顺治年所建。南北堡门相对形成主街道,东西各有三条小街道,堡墙环绕一周和堡内的“官井”组成西古堡的“国”字形布局。南瓮城内主要建筑是地藏寺,旁边建观音殿、马神庙、三义庙、财神庙、魁星阁等,观音殿对面建戏楼。瓮城面积虽小,但建筑布局灵活多变,结构复杂、殿宇高低错落有致,充分显示了古代匠人高超的规划理念和建筑艺术水平。
华严寺为明代早期皇家敕建寺院。现存两座大殿庄严雄伟,气势恢宏。殿内存有珍贵精美的天花图案和梁架彩绘,是研究元明建筑过渡的珍贵实物资料。
(三)
“火树银花不夜天”,一项古老的风俗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那红红的火花,代表着农人的希冀;那亮亮的银树,是暖泉人祈福的延伸,枝枝桠桠,虽然是瞬间的绽放,却寄托了人们一年的希望和祝福。
“打树花”曾经在蔚县境内许多古城堡都能看到,但现在只有暖泉镇还保留着这一传统。2006年5月它被列入河北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树花”是先由工匠们将熔化的生铁炽水灌进火砖煲内,迅速抬到堡门前,五六名训练有素的壮汉头戴湿毡帽或湿草帽,翻穿老羊皮袄(以抵挡火花烫伤),轮番上场。他们双脚叉地,手持浸透水的长把柳木勺舀起铁水,飞速泼向堡门上方的砖墙上。一勺勺炽热的铁水骤遇坚硬冰冷的堡墙后,顿时炸裂开来,铁花四溅,形成树冠形的火花,因此得名“打树花”。
铁水一锅接一锅地续,木勺一只接一只地换,打花者也轮番登场竞技献艺。“打树花”是臂力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只有好的工匠才能泼打出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火花。随着表演者臂膀上下挥舞,“树花”此起彼落,如天降星雨,流光飞天,耀眼夺目。至精彩处,数千观众群情激奋,欢声雷动,助威的号子连绵不断。
此外,暖泉花灯享誉一方。每年元宵节前后都有花灯节,又叫赛灯会,是民间自发性的赛灯活动,主要有挂灯、提灯、摆灯盏等。挂灯是将内燃蜡烛的花灯悬挂于大街小巷、庙门、各户门口等处,形成一种自然的赛灯方式;提灯则是大人小孩手提花灯集体游街串巷,似彩龙飞舞,非常壮观。
暖泉花灯因制作工艺精细、品种繁多被誉为“花灯之乡”。当地人向我们介绍,近年来,制灯艺人们又巧妙地将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引入花灯制作,创造了能响、会转、名副其实的工艺彩灯,畅销全国许多省市。
在西古堡的街头见到了一个制作花灯的工匠。真是十分的神奇,一根铁丝,不用钳子不用剪子,只是两只手来回地折拧系扣,左插右盘之间,一个精巧的提灯便做成了,灯身上还有漂亮的梅花图案呢。10元钱一个,我们买了一只梅花鹿的方形小提灯,点上蜡烛,一团橘红的灯光,暖暖的。让人联想到每当过年时,这里的孩子们穿上新衣,提上花灯,嗅着豆腐作坊里飘出来的满街豆香,在暖泉的古街上嬉戏……这或许就是暖泉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最大的意义,让人有足够可以回味的历史和民俗。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