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神龙舞 盛世好青春
2013-12-29杨蕊
黄骅这块开阔的土地,曾经撒下大洼文化的种子,如今艺术之花开得正是绚烂。李维学、陈茂才、冯宝麟、吴英昌四位属龙的书画家,更靠自身的才能在不同艺术领域展露风采,为行内所推重。
走近他们,在聆听平实淡定的述说中,渐渐体悟到艺术清新纯美的气息,这是一段热爱生命者自由的舞蹈……
李维学:风景中行走
李维学,1940(庚辰)年生 。2012年,七十有二岁。
“闲翁”李维学对黄骅感情至深。他寄身宁园,每日在这里读书作画,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人过七旬,生活愈加平和清逸,终日于书画中体悟古人悠闲的心境。每次走进消闲居,最大的享受便是和先生聊艺术和看画,当打开他新近临摹的宋画《明皇击球图》和《浴马图》手卷,历史文化气韵扑面而来,不禁信服于先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入的解读。
面对这位慈祥的智者,每次谈话都感受到其艺术思想的激进,明显具有“龙人”的活跃思维,从不因循守旧,而今境界更高。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走过中国大片风景后,觉得自己还是“闭塞一生,想出去开开眼”。有了这个想法,从2010年后至今短短两年,先后游览了欧洲、东南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当面对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等书画珍品,心中的艺术情思久久不能平复。
无论到哪里看风景,老人总喜欢记记画画,所以每次回来都是厚厚一沓速写。面对喜欢的石雕、汉唐陶俑以及历代名画,他认真记录、速写下结构。在大都会博物馆,南宋《琉璃堂人物图》、北宋郭熙的《树色平远图》、元代钱选的《羲之观鹅图》、明代文征明的《拙政图》册页等艺术珍品,他不厌其烦连续几个小时去读去记,虽有些累,但在细细揣摩中,心中的诸多疑虑慢慢打开。维学老师因自己喜画胡人胡马,推崇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画的马,从2000年开始在宣纸上与马感情至深,他一直关注历代名画中对马眼神、动态以及人物衣饰的描绘。当跑遍整个大都会博物馆,一直没见到喜欢的唐代名画《照夜白》,那匹令唐玄宗爱不释手的马在韩幹笔下奋蹄欲奔,无奈最后只在遗憾中买下一本大都会博物馆出版的关于马的画册。在回到宁园后,未及掸去身上的尘埃,便开始从心中临摹这幅《照夜白》,以弥补未睹真容的遗憾,这幅画记录下老人的真实感受。
陈茂才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陈茂才,1952年(壬辰)年生,现年61岁。
文以载道,书以达情。作为河北省书协副主席、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的陈茂才先生,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创作优秀艺术作品的同时,以一个文化人所独具的视角和胆识实践着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传播者的担当。
2012年,对于陈茂才先生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在各大书展,对外文化交流,基层调研考察,筹办书画研究院……等等各种活动中,他忙碌而又平易近人,将各种事务处理得井然有序。如其笔下书写了一个个意态生动的“龙”字,他的心中践行着作为龙的传人的社会职责和担当: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气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龙年的“二月二”这天,与往年意义不同,陈茂才先生策划举办的“龙抬头书法邀请展”在石家庄美术馆和恒大城展出,此次展览邀请了30余位书法家,每人3—5幅作品参展,陈先生更为此次展览创作了5幅丈二巨制榜书“龙”字参展。
6月10日至17日,作为河北省书法界唯一的代表,陈茂才先生赴台湾参加第三届“河北文化宝岛行暨经济合作交流周”活动。在交流活动开幕式上,代表团向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赠送了陈茂才先生现场书写的“福缘善庆”四个大字,他还与台湾知名书法家王西崇先生同台献艺,即兴挥毫泼墨,书写了榜书“龙”字,海峡两岸共写一个“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华夏情被一个“龙”字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在与台湾艺术同行交流的一周时间中,陈茂才先生奉献了大量的精品力作。
如果说台湾文化交流是陈茂才先生龙年传播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良好开端,那么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于2012年12月16日在石家庄成立的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则是陈茂才2012年的点睛之笔。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得到省文化厅、民政厅的大力支持,并推举陈茂才先生出任院长。研究院下设12位副院长,并聘任了近百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担任艺术顾问、名誉院长及研究员。陈先生这个热衷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者,又一次在为诸多书画艺术家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中担当了重任,他将以此为平台,与省内外的书画家共同携手,潜心研究与发展书画艺术,提携新秀,蓬蓬勃勃地投入到对书画艺术更广泛的传播和研究当中。
年终岁尾,陈茂才更是组织书画家队伍走进部队、学校和乡村,为他们送春联、写字、画画,把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冯宝麟: 探寻真实的艺术生命
冯宝麟,1964年(甲辰)年生,现年49岁。
2012年,冯宝麟英姿飒爽行走于全国,但回到慧观书屋,他内心很宁静,以读书、书写为乐事。本命年里,步入中年的冯宝麟完成了艺术人生的一大蜕变。他说,去年是自己的成长期,无论书法还是篆刻,从审美意识上都得到提升,令他沉潜下来积蓄内蕴,以足够的力量将健康的艺术传播出去。
冯宝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副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院导师委员会委员,他对书法、篆刻以及书法理论颇有研究,多次参加重大展览和研讨会。而在刚刚过去的这个龙年中,冯宝麟艺术成果尤其丰硕,出国交流,被聘为中国电子商会动漫专委会高级艺术顾问;参加“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与来自台湾的专家学者探讨汉字艺术演化嬗变以及在当代的传承;在“河北省书协第五届学术委员会成立暨首届燕赵书法论坛”上,当选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河北省首届书法理论奖”评委。
中国书法界很有影响的《书法报》,2012年7月11日辟专版发表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朱以撒的评论文章——《冯宝麟:精美之至 尤须创造》,点评他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的篆书作品,对于他的书法给予客观性的评价。10月10日,《书法报》又继续刊发了中国5位当代著名篆刻评论家对冯宝麟篆刻作品的点评,对他的细朱文印给予首肯,认为其开创了印坛新格局,但也针对这种印风的弊端提出今后探索和创新的方向。这两次艺术点评提升了冯宝麟书法篆刻艺术的学术高度,对于书法篆刻艺术,他的内心既充满虔敬之心,又激情澎湃,如同生命一般珍视。
从去年5月份开始,冯宝麟着手自己的专著《鉴斋印存——冯宝麟篆刻作品集》的编辑整理工作,到12月底,这本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开本豪华装作品集面世,端庄大气地为我们全面展示了他的篆刻艺术。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冯宝麟忠实于艺术,取得了学术上的丰硕成果,但他不浮躁不张扬,他还要继续沉静下去,他的书法篆刻渐渐在古典雅致中加入更多文化性情,注重以自然为本,含弘光大,将艺术语言做得更足。
吴英昌 :传统书画艺术的“哑者”
吴英昌,1976丙辰年生,现年37岁。
吴英昌的草书《围炉夜话》,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名奖后,他如一匹黑马脱颖而出。面对如此成绩,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敛锋自蓄,在2011年下半年去了美术的最高学府中央美院学习中国画,一头扎进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刻苦钻研,如今书法、篆刻、绘画齐头并进,不得不让很多同行叹服他的艺术眼界。
吴英昌是个极具艺术特质的人,他笔下的书画多风流倜傥之气,注重个性、心灵、气质对创作的影响。从获奖的草书作品中,能读到他独特的艺术慧根与灵气。当兵出身的他在中捷文化馆工作,踏实稳重,肯吃苦,这种性格在艺术的发展上更能接近成功,这一点从他在中央美院没日没夜临写的一摞摞作品中能寻出答案。
在北京学习的日子里,城市的喧嚣并没有让年轻的吴英昌手足无措,反而有了更多机会冷静系统地审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这一年中,他狂喜地找到艺术的入口,常常写画到夜半而不眠,有时一整天泡在图书馆,对着魏晋、五代、宋等历代画家的作品研读,感受画中古松、幽涧的深远,以及古人如飘飞的衣袂般自觉生发的艺术状态。当他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看藏画展,在中国美术馆看邓拓收藏展,那些精美的绘画作品,总是令他感慨不已,因为珍重艺术,这里承载着他自己的天地。
那些在纸素上无拘束挥毫游移的日子如今清晰在目,多少个日夜独自怅惘,笔下似生出了云烟,不禁暗暗眷恋起过往单纯以笔墨倾诉的岁月。每每面对历史剥离下的艺术珍品,参到无言处,故而自称“哑者”,把这名和利看作书画之余的副产品,漠然待之,洒脱地书写着沉雄恣意的岁月。
吴英昌父母都是农民,家境并不富裕,爱人照顾家,完全靠他一个人在中捷文化馆工作的工资生活,他去北京学习,一年花了8万多元,家里和工作单位给他很大帮助,让他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读书,如今他的艺术成绩得到圈里圈外的认可,他自己很知足。
在北京学习期间,吴英昌坚持书法和篆刻的创作,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法展、2012“百年西泠 翰墨春秋”诗书画印大型选拔活动,狂草《世说新语》获河北省燕赵群星奖。
他说,最近投稿的《呻吟语》并未入选兰亭奖。但他并不悲观,反而感觉自己很幸福,“闲窗散笔”,写写画画喜欢的东西,这种自由的内心游走让他的精神丰润起来。他希望通过几年不间断的游学,让自己这种对艺术情绪的表达能更加接近自然的本质,袒露灵魂的情绪。
面对吴英昌,并没有感到他自称“哑者”语言上的缺失,谈及艺术,往往畅言无忌,此时我能看到,在那片艺术的净土上,吴英昌默默耕耘着自己的理想。
(责编: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