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吃饭那回事
2013-12-29许云飞
前一段时间本人组织几个好友家庭聚会,上有60多岁的父辈长者,下有我那刚蹒跚学步的宝贝儿子,老老少少近20个人,如约相聚“祖母的厨房”。选择来这里,我是有底气的。交通方便自不必说;初闻店名,有些不知所云;大家平时遍尝中餐,偶尔换个口味,普遍欢迎;家庭式的氛围正是我们一行所需要的感觉。新、奇、特,味、感、意,全部搞定!
世界烹饪界公认有三大主流风味流派:中餐、西餐、清真餐,广泛代表这三大派的分别是中国、法国和土耳其。多年前香港美食家蔡澜曾经说过“人世间,妈妈做的饭最好吃”,口味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遗传因子,要改变,很难。同样,作为中国人,想做好西餐自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我理解,经营“祖母的厨房”比从事高档西餐的制作与经营要更为困难。采用高档的原料、找个高水平的西餐厨师、选用地道的调味品,营造出别样的异域风情,“依葫芦画瓢”开家正规西餐厅好像不是什么太复杂的事情。但是,依“祖母的厨房”定位,打造类似于普通美国家庭的餐饮文化,就远非做个菜那么简单了。除了提供给挑剔的食客以原汁原味的家庭菜,还得在北京这样的地方让老美们找得到万里之外家的感觉。此事绝非一般人敢想、敢干,更非一般人能够干成。吴非这小子做到了,不仅同时有四家店坐镇以待,更是每一家店都是常年顾客盈门。
我等食客,偶尔前去冒个泡、展示个小资情怀还可以接受,但要多去几趟,美食的吸引力也就没了。那些熟客不同,都是些地道的国际友人,恨不得将“祖母的厨房”变成自己的家庭厨房,常年累月将工作餐定点于此,甚至个别人还总限定在那么一两道菜上,真是让我顶礼膜拜了。我没有研究过,不过猜测老外对餐厅环境氛围的欣赏要求是优先于美食本身的。
美食在服务民生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不知道诸多类似于“祖母的厨房”,类似于吴非这样的餐饮老板,算不算是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