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暖贫困患儿

2013-12-29汪泉

当代党员 2013年2期

四年前,他从繁华京城来到偏远的重庆市巫山县,挂职任副县长。

如今,他结束任期离开巫山,留下了一个惠及贫困病患儿的爱心机构——“家旭天使”救助中心。

绝望

2008年底,巫山县两坪乡仙桥村。

北风刮过房舍、小径,尘土和枯叶在地上打着旋。

一间破旧农舍的堂屋里,几扇透风的窗户在风中“咯吱”作响。

窗户旁,一岁大的任白林躺在襁褓里不停地哭,他那双先天性畸形的脚一直在不停地蹬。

旁边,父亲任茂民不停地安抚着孩子,焦急,却无可奈何。

一年前,任白林出生,可任茂民和妻子却没有一点喜悦——任白林双脚先天性畸形。

医治这种病需要进行多次矫正手术,然而,高额的医疗费却是这个贫困农家无法承受的。

不久,任茂民的妻子离家出走。

任白林哭得更厉害了。

任茂民兑了一杯廉价奶粉,手忙脚乱地抱起儿子。

不知道是奶粉口味不好,还是由于双脚疼痛难忍,任白林摇着头,还是哭。

“孩子,对不起……”望着儿子哭得青一阵紫一阵的脸,任茂民掉了泪。

良久,他擦了把泪,抬起头。

昏暗的房间里,眼前只见一抹黑。

震撼

2009年,初春。

山顶上的巫山县官阳镇依然白雪皑皑。

这天一大早,老鹰村村口出现了一群干部。

巫山县民政局局长黄权贵走在前面。他一边走,一边同身旁一个中年男子说着什么。

那男子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2009年初,国家林业局干部郑欣民被派到巫山县任副县长。

一上任,他就跟着黄权贵走乡串村,了解当地情况。

进了村,他们来到村民卢申清家。

卢家堂屋里,三岁大的卢小丽蜷缩在床上,脸色发乌、嘴唇发紫,呼吸也有些急促。

一进门,郑欣民的双眼就没离开过女孩的脸。

“家里没钱,孩子就只能这样耗着……”卢申清拉着郑欣民的手,倾述着孩子的不幸身世。原来,卢小丽一出生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里却没钱医治。

望着卢小丽痛苦的脸,郑欣民心里一紧,两滴泪水悄然溢出眼眶。

跟黄权贵一合计,郑欣民当即提出救助办法——卢小丽的医药费由县民政局救济一部分,同行的干部自愿捐一部分。

干部们纷纷摸出钱包。

“一定要让孩子接受治疗!”郑欣民将钱递给卢申清。

一个多月后,得到及时治疗的卢小丽健康状况大为好转。

可郑欣民却满面愁云。他跑遍了全县26个乡镇,发现在偏远的山乡里,像卢小丽这样的贫困病患儿童多达上千人。

国家的救济款虽然逐年增长,但面对巨额医疗费却是杯水车薪。靠自己和同事们一次次自掏腰包,也不是长远之计。

面对如此困境,郑欣民一次次自问:“我能做些什么?”

救助

2009年,初夏。

夜深了。巫山县政府的一间宿舍里,灯已经亮了很久。

“巫山有很多孩子得了大病却没钱医治。能给我们捐点钱吗?多少都行!”

这些天,郑欣民向北京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

很快,他远在北京的亲朋听说了一个消息:位于西南群山中的巫山,有很多贫困病患儿急需救助。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几天后,郑欣民收到了第一笔汇款——来自叔叔郑家旭的20万元。

接着,孙秀英的7000元寄来了,唐中学的2000元寄来了……

第一次募集善款,郑欣民就筹到了大约30万元。

2009年9月17日,郑欣民将善款委托给巫山县民政局,成立了巫山“家旭天使”救助中心。

为向捐助者表示感谢,他以第一位捐助者——叔叔郑家旭的名字为救助中心命名。

随后,郑欣民为中心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救助程序——凡巫山县境内五岁以下的贫困病患儿童,都可以向“家旭天使”提出救助申请。经查证属实,申请者就可以得到3000元的慈善帮扶。若需二次、三次治疗,中心还将提供持续帮扶。

在“天使”呵护下,众多贫困病患儿的命运开始改变。

2009年的一天,巫山县两坪乡仙桥村。

当郑欣民迈进门时,任茂民相信自己见到了“天使”。

“小白林怎么样了?”

“托你们的福,孩子做了两次矫正手术,已经好多了!”

“孩子还剩下一次手术,我们会继续资助。”

闻言,任茂民掉下泪来。

几个月前,任白林成为“家旭天使”救助对象,随即得到6000元救助款。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巫山县大病救济金和“家旭天使”的支持下,任白林接受了两次矫正手术,病情大大好转。

这天,为对救助对象进行跟踪走访,郑欣民再次来到任茂民家。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你先收下。”

说着,郑欣民摸出钱包,将里面的500多元钱全拿了出来。

“您就是小白林的再生父母!”

老任双膝一软,就想下跪。郑欣民赶紧将他扶住。

“天使”

2011年5月的一天,巫山县巫峡镇。

下派任期就剩三个月了,郑欣民却一点没闲着。

这天,他来到特困户王兴吉家。

“‘家旭天使’好是好,可我们孩子条件不够。”

王兴吉的这句话,让郑欣民皱起眉头。

王兴吉十岁的女儿王姝患有白血病。尽管家里一贫如洗,却由于孩子超龄,不能申请救助。

望着王姝面无血色的脸,郑欣民心里一阵刺痛。

他拿出身上所有现金,全塞给王兴吉,又和同行干部商量,为王姝特批申报救助。

“不能因为年龄耽误孩子一生!”

走出王家大门,郑欣民有了一个更大的计划。

三个月后,“家旭天使”办公室。

郑欣民进门时,工作人员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齐刷刷站了起来。

“我的下派任期已经结束,明天就要回北京了。我走了,‘家旭天使’会留下来!我想将救助对象年龄放宽到十岁。资金我来想办法,具体工作就拜托各位了!”

大伙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2012年7月20日,“家旭天使”办公室。

手机铃响,救助中心办公室主任佘诚按下接听键。

听筒里,郑欣民的声音响起——

“老佘,账上还有多少钱?”

“账上还有十多万元钱,下半年的救助资金够了。”

“资金的问题我会解决,工作上就有劳你们了!”

“他可是一天也没离开哟。”放下电话,佘诚感叹道。

郑欣民返京已经一年多,可他的心却从未离开巫山——在北京,他到处访亲问友,募集善款,而后全部汇到“家旭天使”账户里。

“家旭天使”成立以来,相继筹集善款60万元,发放救助资金47.87万元,救助贫困病患儿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