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汽车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思考

2013-12-29董建平

汽车纵横 2013年1期

201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呈下降趋势。1-8月,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14439.39亿元,同比增长15.44%,低于2011年同期23.96%增长速度。行业利润总额增长率8.74%,好于2011年的3.71%;亏损额增长率比2011年同期增加41.62%。受整车增速下降的影响,部分为自主品牌整车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企业数量剧增。但是,部分在产品研发、品质保证等方面综合能力较强的企业,包括为外资配套的企业以及部分龙头企业等,则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部分企业逆市而上,产品产量增长超过20%。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转变,市场的竞争不论对于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都将更加聚集于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供应链建设对竞争力提升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汽车供应链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处理好“整零”关系。当前,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汽车产业已进入了微增长阶段。加强供应链建设,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其中最核心的是“整零”关系。我们汽车行业的“整零”关系时好时坏,市场增长快,“整零”关系较为缓和;市场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整零”之间矛盾逐日突出。

二是有利于提高竞争力。汽车行业告别了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速度放缓,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将市场、配送网络、制造过程和采购活动整合在一起,以更高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更低的总成本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是在管理方面,涉及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系统。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的建设问题,因为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供应商团队,就谈不上改善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汽车由一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的,而零件是由上下家供应商制造的,汽车产品的竞争力是每一个零部件的技术、品质、成本水平的综合体现,供应链上的每一个零部件可以说都是主角,不容忽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供应商队伍,打造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是当务之急。

三是有利于汽车相关产业发展。供应链又是汽车工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支撑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汽车产业加强和相关产业的合作,使其企业进入汽车供应链,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形成我国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我国汽车供应链的现状

我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是多样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做法和特点。我们大致区分出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不同特点。

外资企业的情况。总体来说,外资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稳定,整体性强,上下游企业是伙伴关系,经营理念和目标一致。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和整体竞争力。

外资的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也有各自特点。从企业构成来看,日韩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封闭性较强,互不重叠。欧美企业较开放,供应商独立性强,供应链体系互有交叉。

供应商队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主要取决于主机企业和供应商在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尤其是欧美企业,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很强。经验证明,企业间技术上的深度合作是稳定上下游关系的重要保证。

整体意识强,表现出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使在市场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从长远考虑,平衡、兼顾供应链环节各方的利益。

外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同步引入国外先进技术,不断优化,利润空间大,抗风险能力较强。

本土企业的情况。含整车、零部件等企业的情况。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供应链整体意识淡薄,各环节的利益不平衡,上下游关系不稳定,供应链管理粗放。

整体意识淡薄主要表现是,企业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多,更多关注的是本企业的利益。当市场不景气时,不是同舟共济,靠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而是把压力简单地加给上游企业,造成供应商合理利益的损害。

我国本土企业供应链体系的企业构成,包括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以本土企业为主。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都位于价值链的高端,上下链的关系比较稳定。而本土企业的关系松散,流动性相对较高。

由此可见,外资和内资企业的做法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事实证明,从产品的技术、质量、价格、利润综合水平来比较,外资企业的供应链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首先,思想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本土企业对供应链体系建设认识不足或滞后,许多企业未把供应链体系建设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上,与外资企业有很大不同。例如,外资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在产业技术上有长期、深入的合作,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而我国一些企业是以我为核心,表现出强势,把上游的合作看成简单的买卖关系。只注意产品的价格标签,看不见供应商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投入,配套多家布点,不考虑供应商投入的回报,把配套产品看作“标准件”,似乎可以随便更换。一旦主机产品销售不好或停产,供应商就出现一大批“烂尾工程”。再如占压上游企业资金、拖欠货款、以产品抵货款等做法很普遍,尤其遇到市场低迷就更严重。长期以往,供应商和主机企业势必离心离德,忠诚度降低。这对供应链的建设十分有害,甚至会导致供应链体系的崩溃。

其次,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基本处于模仿阶段。主机和零部件在技术上合作的深度不够,就一般的零部件来说,投入成本不高,双方都不要求对方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导致了供应链体系整体的不稳定。而外资供应商因为技术先进,对企业提供了难以替代的技术支撑,双方关系比较稳定。事实证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在技术上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第三,一些企业生产规模小、产量少,产品价格低,不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除了满足有关法规,必须用外资品牌的零部件以外,为了控制成本,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加之零部件企业多、同类产品生产重复严重,而且同质化,价格低,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客观上为主机多家布点,压低采购价格提供了条件。

我国汽车供应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应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我国供应链体系现状对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及上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产品一致性差等问题,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不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我国供应链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不利于提高研发能力。我国零部件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对主机不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一靠人才、二靠资金。零部件为主机开发新产品必须有人力、财力的投入,这些投入应该得到合理的摊销,如果主机不考虑这些投入成本,盲目压价,零部件企业是难以为继的。因此,MZFRlE+qhQt4UDofPIFX6Zlji0vKgMzXzXwCUBYOcHc=主机企业要兼顾供应商的利益,按照供应链说法,就是下游要考虑上游增值部分的回报。只有这样供应商才能有长远观点,加大研发投入,才有创新的动力。

第二,不利于保证产品质量。面对市场的压力,主机和零部件不是同心同德,共同应对,而是都只顾自己的利益,结果只能是牺牲了质量,丢掉了市场,两败俱伤。

第三,不利于提高零部件行业的集约化、大规模生产。我国零部件企业多,规模小,重复生产、专业化水平低。如果各主机的供应链自成体系,零部件很难提高产品水平,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第四,不利于拉动我国汽车相关产业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汽车产业至关重要,许多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还都依赖进口。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快、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相关产业企业很难进入投资的供应链体系,拉动其发展主要靠本土企业。本土汽车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管理不规范,将会影响相关产业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积极性。

对加快建立有竞争力的供应链的几点建议

全面提高对供应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观念,树立“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供应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一个环节对企业的最终产品的竞争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我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加快建立完善、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尤为重要和迫切。

学习、借鉴外资企业的经验,探索适应我国特点的供应链体系。汽车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值得本土企业学习、借鉴,但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主机和零部件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一家企业支撑一个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有难度。因此,各主机在供应链体系建设上不自成体系,应该协调、合作,互相有交叉。

进一步提高零部件专业化水平。我国零部件企业生产总数多,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严重。应该按专业化分工原则,合理拉长产业链,把零件的规模做大,产品做精、做专、使成本降低。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专项规划。对依赖进口的部分关键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等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尽快完善汽车产业链;重点支持零部件小行业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我们肩负着汽车行业“由大变强”的使命,尽快提高自主零部件产业竞争力是我们重要的任务,打造一流的供应链体系是提高自主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供应链现状

本土企业

我国本土汽车企业的供应链整体意识淡薄,各环节的利益不平衡,上下游关系不稳定,供应链管理粗放。企业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多,更多关注的是本企业的利益。

主机厂

以我为核心,表现出强势,把上游的合作看成简单的买卖关系。

不考虑供应商投入的回报,把配套产品看作“标准件”,似乎可以随便更换。

只注意产品的价格标签,看不见供应商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投入,配套多家布点。

占压上游企业资金、拖欠货款、以产品抵货款等做法很普遍,尤其遇到市场低迷就更严重。

零部件商

投入成本不高,双方都不要求对方承担更多的责任。

关系松散,流动性相对较高。

零部件企业多、同类产品生产重复严重,而且同质化,价格低,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客观上为主机多家布点,压低采购价格提供了条件。

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稳定,整体性强,上下游企业是伙伴关系,经营理念和目标一致。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和整体竞争力。

欧美企业

欧美企业较开放,供应商独立性强,供应链体系互有交叉。

供应商队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主要取决于主机企业和供应商在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尤其是欧美企业,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很强。

日韩企业

日韩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封闭性较强,互不重叠。欧美企业较开放,供应商独立性强,供应链体系互有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