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议论文的叙例与析例
2013-12-29廖朝晖
议论文是高中学生写作需要掌握的一种文体,很多同学平时积累了大量的事实论据,但总写不好议论文,为此而苦恼。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有了米也未必就有美餐。议论文重在讲道理,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的积累只是第一步,还得学会对材料的叙述与分析。不少同学在使用事例论证时普遍存在以下缺点:叙例不当,文体走样;堆砌事例,有据无论;分析肤浅,不够深入;油水分离,脱离中心。这些失误的共同点在于不会紧扣中心论点处理论据,在叙例与析例方面缺乏方法技巧。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在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做法与感受,谈谈议论文叙例与析例的方法。
一、学会有效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
1.定向转述,一例多用,根据中心论点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处理论据
学生积累的许多材料是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使用的,同一则材料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观点,特别是一些关于人物的材料,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它就可以为不同的观点服务。因此,叙述需要“定向”,这个“向”是论据证明论点的指向、方向。
有这样一则材料: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观点1:人必须具备真才实学
战国时期,南郭先生听到齐宣王喜欢听竽,并且要三百人同奏的消息,就报名给齐宣王演奏。其实,这个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他只是混到乐队里来骗取银两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却不喜欢听合奏,要听独奏。南郭先生听说后,明白自己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逃走了。
观点2:大锅饭为滥竽充数者创造了生存条件
战国时期,齐宣王听音乐要三百人同奏,浩浩荡荡的乐队为南郭处士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创造了客观条件。齐湣王一继位,要听独奏。糟糕!独奏让南郭处士混不下去了。
观点3:不好的环境使滥竽充数者得以生存
战国时期,齐宣王三百人的浩大乐队里混入了一位假冒吹竽者。几年来,乐队近三百名队员明知他是滥竽充数,却不检举不报告,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为南郭处士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以上三个例子的定向转述,都能围绕各自的观点,通过剪裁舍弃、挖掘增补,突出与观点有关的内容,弱化与观点无关的内容,所叙述的材料都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巧用论据链,用“面”的材料增强语势,增强论证的力度
所谓“面”指的是那些同类的比较概括的事实,我们可以用论据链的形式把它们合理地串起来,既能加大论据的容量,使材料更丰富,又不占文章太多篇幅。这种做法关键在于根据观点选择同类事例,进行高度概括,用排比句等特殊句式表达,凸显主旨。
三国往事依旧,昔日覆辙岂能重蹈。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是他那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是他那亲自挑选的副将。往事蹉跎,不堪回首,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让亲密的感情所欺弄,所扼杀;在理性的尺度上,他们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知。
这一段叙例,结合设问、排比的句式举例,把同类的论据串成论据链,增强语势,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固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固,弱也。柔而固,韧也。”纵观古今中外,大凡要获得发展、成功,要有所建树,无不经过“柔而固”的努力,都闪烁着韧的光彩。王羲之用练字染黑池水之韧,终成一代书法大家;马克思为寻求真理,用在大英博物馆的水泥地上留下的深深足迹之韧,终成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达尔文因鄙弃上帝创造万物的谬论,而身受围攻,他在韧性的斗争中,终于成为一名科学家;张海迪在身体三分之二失去知觉时,没颓唐,没悲观,而是同疾病展开了韧的斗争,终于赢得了“八十年代保尔”的光荣称号。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韧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基石。
这一段叙例,也是巧妙运用论据链,叠加事实。穿越时空,用整饬的句子荟萃名人典例,并在相关事例的概述中重复中心词,语势逼人,力度十足。
二、做好例后分析,力求“点”的深刻
所谓“点”是指那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能深刻反映观点的重点事实。“点”的材料能否有深度,关键在于是否对材料进行利用和分析,即“析例”。学生的作文往往只叙述事例,而不进行分析,形成“论据+论据=观点”的错误形式,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其实用事例论证法写议论文好比用砖砌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析例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叙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它的标志性词语通常用“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
观点:瞬间铸就永恒
一位母亲带着儿子乘缆车观光,突然缆车从高空坠落,在落地的一刹那,母亲用双手高高举起儿子,儿子活下来了,而母亲却离开了人世。无独有偶,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挖出一具僵硬的盲女人的躯体,她双手上举,手中托着的是她一息尚存的女儿……这两个感人的画面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它们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这是母爱的伟大力量使得原来转瞬即逝的刹那保存到永远。
这一语段,在简要叙例之后合理运用“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推理,例后推因,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2.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反面分析的一种方法,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它的标志性词语常为“如果……那么……”、“假如……怎能……”等。
观点:成功在于创新
海尔集团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他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
这一语段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分析,令人信服地推出了海尔集团不进行技术创新,就将被市场所淘汰,从而得出“成功在于创新”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上例;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如下例。
观点:人要有自知之明
三国时蜀汉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战策,天下无敌,不听别人劝告,死搬书本知识,在街亭之战中将大军驻扎在山上。结果被敌军切断水源,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本人也因此而被杀。假如他能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多听听别人的正确意见,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呢?
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的目的都是要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必须抓准主要原因,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3.意义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就是在叙述事实论据之后,用精练的语言揭示、评价事物或事件的效果、价值、影响,从而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它的标志性词语通常用“……显示……”、“从……中,感受到……”等。
观点:要正视历史
20世纪80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他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犹太人的墓碑前,为纳粹分子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行向波兰人们谢罪。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历史罪行的真心忏悔,也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勃兰特正视历史的高尚的人格魅力。
这一语段在简要叙述勃兰特下跪的材料之后,揭示了“下跪”的意义,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4.对照分析法
对照分析法就是在举完一个事例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照分析,从而证明观点。
观点: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之后,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这一段的析例,在举完事例后进行对照分析,指出魏国和齐国两个集体对待同一人才的不同做法,有了这样的分析,就能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
实践表明,经过系统训练,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议论文叙例与析例的方法与技巧,以往在这方面常犯的错误就会减少。在事例论证中,点面结合,有例有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再也不会为写议论文而苦恼了。
参考文献
[1] 林长江.议论文写作.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 刘江.逻辑学推理和论证.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 宋宏雄.考场作文怎样用好事例论据.少年写作:高考作文素材,2010(12).
[4] 高考例文.让理性主持宣判.2003.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