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边缘化现象”
2013-12-29黄元罗
〔关键词〕班级管理;边缘化;身心健康
“边缘化”是指从中心和主流中逐渐被移除而走向非中心、非主流,从而导致被冷落、被忽视、被遗忘。班级管理中边缘化现象是班级管理的严重障碍,它会影响教育教学的开展,影响班级成绩的提高,影响班级学生身心的发展,此危害可谓大矣。
一、班级管理中“边缘化现象”的表现
1.学生管理边缘化
这是班级管理中最常见的边缘化现象。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有思想、有感情。但是我们经常发现在一些重要的活动中,部分学生难见灿烂的笑容,难见他们积极地投入。其行为游离班级主体,自做自事,自讲自话,旁若无人,在绝大部分同学眼中好像不存在。在课堂上,他们不积极发言,只是一味听别人说,眼神迷茫;运动会上,别人疯狂助威,他们悄悄溜进教室甚至溜出校外。他们成了“多余人”“另类”。他们不被科任教师重视,不被同学重视,当然也不会被班主任重视。从管理的角度看,他们已经“被边缘化”了。
2.教师管理边缘化
相对于班主任而言,科任教师是一个被淡忘的管理群体。有些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神龙见首不见尾”,鲜见他们课余时去班级巡视,鲜见他们课余时与学生交流,鲜见他们课余时与家长交流。在他们的课上,师生之间一有矛盾就推给班主任去处理;在他们的课上,学生之间一出现问题就交给班主任去化解。只有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自已的学科时才会与班主任交流。之所以这样,因为这些教师把自己边缘化了。
3.学科教学边缘化
这是一个隐性的边缘化现象。一个班级的学生要学习好几门学科,有的学科学生重视,有的学科学生不重视。“得数学者得天下,失数学者失天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的学生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导致母语教育边缘化,“副科”边缘化。
二、班级管理中“边缘化现象”的成因
1.“被”边缘化
首先,是学生被边缘化。主要表现为:(1)被班主任边缘化。在班级中,学生难免会犯错,如果班主任处理的方式简单粗暴或感情用事,学生会很难接受批评教育甚至直接与班主任对抗,从而导致班主任对其渐失信心,最终放弃对其的教育。(2)被科任教师边缘化。一些学生由于基础差,接受能力欠缺,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善于发言,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各类考试中成绩平平,从而被科任教师忽略而被边缘化。(3)被班级其他同学边缘化。一些学生由于一时疏忽或冲动犯了错误,为班集体抹了“黑”,从而被身边的同学冷嘲热讽,打击孤立,成为被边缘化的一员。
其次,是科任教师及其任教学科被边缘化。在班级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班主任,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与班主任的“舆论导向”有较大关系。如果一个班主任说某某学科比较重要并经常提及,学生焉有不重视之理?反之,一些学科由于得不到“重视”,就逐渐地被边缘化了。同理,一些科任教师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主动意识不强,课上和课余时间较少和学生交流,较少和班级其他教师交流,慢慢地也会被学生和其他教师边缘化。
2.主动边缘化
首先,是班主任自己主动边缘化。做一个“甩手掌柜式”的班主任很容易,而做一个“精神领袖型”的班主任却比较难。一些班主任,采取所谓的“自主管理”,如对班干部过分信任,完全放权;学生之间有矛盾,他不管;学生上课睡觉,他不管;班级成绩急剧下滑,他不管……长此以往,学生能不自由散漫、人心涣散?
其次,是学生自己主动边缘化。这一类问题往往出现在学困生身上,他们或学习目的不明确而不思进取;或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而厌学弃学;或因家庭原因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自我边缘化了。
最后,科任教师自己主动边缘化。一些科任教师由于责任意识不强,缺少团结协作精神,主动疏远一个班级的管理团队,只顾自己上课,少与其他教师主动交流,自己主动边缘化。
三、班级管理中“边缘化现象”的应对
1.增强班主任的自身管理素质
要让学生不被边缘化,班主任应该具有和保持一些纯粹的品质。只有拥有纯粹品质的班主任,方能舍弃功利和繁华,去除G3jmxost/7bM26ad6ebhdTSUQ/PkqAeUbtASbGfbxsA=浮躁,安安静静地教书、育人、思考和生活。
首先,要增强责任意识。班级管理无小事,作为班主任要增强管理的责任意识,要有爱心。一个班主任放弃一个学生也许自认为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放弃了这个家庭的所有。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多倾注一些爱心,让爱唤起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其次,要讲究教育艺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谁都希望被表扬、被认可。要想让学生接受你的批评,你的语言就要有感染力。情感的浓淡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中思想的陶冶、道德的规范和心灵的净化。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生理虽趋于成熟,但心理还不够成熟,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要包容他们。遇事冷静,方有效果,如同样批评上课看书时睡觉的学生,“你看书都睡觉”与“你睡觉了还不忘看书”这两种说法,哪种批评效果好,不言自明。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在这一方面堪称成功的典范。
2.推动班主任管理制度改革
现阶段,传统的班主任管理制度已经陷入困境,不能适应日趋多元的校园生活。因为你是班主任,班级的学生违反了校纪校规,学校德育部门要找你;因为你是班主任,班级成绩下滑了,年级部要找你;因为你是班主任,师生间有矛盾了,科任教师要找你;因为你是班主任,学生心理有障碍了,家长要找你……班级里的一切“风吹草动”都变成了“找班主任”。所谓的“全员育人”,说白了就是“班主任育人”。人为地将教师的教书与育人分割开来。事事“找班主任”,又如何实践“教书育人”的理念?因此,要改革现行的班主任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全员育人”。一个班级至少有五位教师,要让他们共同管理,分工协作,加强沟通,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教师,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使学生没有边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别要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他们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使班级教育资源的应用最大化。
3.加强家校联系
学生受教育于三种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高中生更多的是处于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之中。对于边缘化的学生,单靠学校的教育,很难取得成效。因为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家校不联系,就会形成管理上的真空和教育上的盲区。由此可见,家校联系很有必要。
首先,要让家长相信教师。在教育学生这一点上,教师要让家长知道双方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遇事要换位思考,客观看待教师对自己孩子的批评,不护短,有问题要沟通,因为双方步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才能避免学生被边缘化。
其次,要让家长与子女双方坦诚相待。有些家长与子女长期“冷战”,关系紧张。教师要“拉和”,寻找合适的机会,安排双方坦诚交流,让家长明白子女有“心理调适期”,让子女懂得“天下父母心”。这样才能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至于“自暴自弃”,让自己的孩子不因为家长自身的原因而被边缘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扬州,225800)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