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孩子们一个撒野的地方

2013-12-29种法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12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孩子们一个撒野的地方》一文后,我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我完全赞同李镇西老师的观点和做法:“教育,请还孩子撒野的权利,并给孩子提供撒野的地方。”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安全至上理念的钳制,我们的孩子被套上了层层枷锁:种种条条杠杠严厉要求孩子们“轻手轻脚”“轻言轻语”“轻拿轻放”;大会小会大讲特讲严禁孩子们课间追逐打闹,喧哗嬉戏;运动会上,长跑、投掷等稍有危险的项目被取消……

课堂上,任课教师是第一安全责任人,学生正襟危坐,不准随便说话;餐厅、宿舍里,生活老师瞪大眼睛观察巡视,谁喧闹跑动、不守规矩,马上警告扣分,并通知班主任;课间10分钟常常被无限“瘦身”,即便如此短的时间,班主任也严防死守,以防异常;甚至在厕所门口,学校都安排了政教人员站岗放哨、观察“敌情”。

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考试,一切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天24小时,都在严密监视之下学习生活,有人戏言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文明的监狱”,我看不为过。刻板单调的生活与学生好动、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巨大矛盾。“除了拥有学习、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这是学生发自心底的呐喊。“军事化管理”与“工厂标准件生产模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了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会让学生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自由表现的机会,主动创新的动机被抑制,鲜活的个性被扼杀。

如此一来,校园清静了,事故少了,领导欣慰了,可是本该活泼快乐、天真烂漫的学生,个个“乖”了,“老成”了,但是也个个变“呆”了,“麻木”了,没有灵气了。

学生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要留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他们属于自己的天地,减少不必要的规定,把自由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火苗时时燃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允许学生“旁逸斜出”,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玩也是一种学习”。真正的教育是活动的教育,鲜活的生命在活动中成长,活动能抹亮学生生命的底色,使学生的智力、体力、能力、创造力、生命力得到全面锻造和展现。

“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教师要给学生留出锻炼身体的时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就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中。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生活需要七色阳光”。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汲取“营养”的时间。要引导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多收听收看新闻广播,多读书,感悟世界的动态发展。学生经常看新闻,就能从宏观角度了解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还可以培养自己透过表面去洞察事情真相的深邃的思想和能力,真正把学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中解救出来。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时间。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社会人,应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开阔视野。

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允许他们自由地飞翔,也要允许他们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成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个性,也只有这样他们的天赋才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职业中专,枣庄,2778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