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与对策探析

2013-12-29上官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14期

〔摘要〕本研究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广东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选取800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生命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主流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但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困惑、功利世俗的倾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性别、年级、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是影响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而是否独生子女和来自城镇还是农村则对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不大。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4-0010-04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价值观是指关于生命存在及生命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指个体对有关生命及生命价值、生命意义、人生理想、人生信仰和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它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必然对人的行为起导向作用。

近年来,校园生命伤害事件频频发生(伤己、伤人、伤害动物等);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些现象折射出当今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生命价值的迷失、生命行为的失范。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对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有关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很少,更加缺乏对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生命价值观的研究。本研究以广东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他们的生命价值观现状,并据此提出建议,以期对广东省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作出科学的评价,为做好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实现生命价值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教育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参考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2003广东省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估与分析”课题的分类方法,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广东省分为经济发达、中等、落后地区,分别选取经济发达地区2所、中等地区3所、落后地区4所中学的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56份,剔除信息不全等无效问卷,有效问卷680份,有效回收率为85%。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改编自卓筱芸编制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该问卷包括四个维度: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消极困惑的生命价值观和偏执功利的生命价值观。问卷的评定采用5点量表法,问卷的统计指标是因子分,得分越高,说明倾向于此项价值观取向的程度越强。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872,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

(三)施测程序

在各中学心理教师组织下,采用无记名团体施测的方式,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被试仔细阅读答题规则,待被试完全理解之后,由被试独立如实填写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广东省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总体特点分析

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列为: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消极困惑的生命价值观、偏执功利的生命价值观,各维度题项均分在1.934~3.977之间。

(二)广东省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差异检验

1.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上的差异检验

在消极困惑的生命价值观这一维度上存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的显著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得分最高;在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展中等地区的学生得分最高;在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和偏执功利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上则不存在差异。

2.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性别差异检验

在消极困惑的生命价值观这一维度上不同性别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偏执功利的生命价值观、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上男女生存在极显著差异,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在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这一维度上则不存在差异。

3.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年级差异检验

在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消极困惑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上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在偏执功利的生命价值观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上则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

4.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在家庭类型上的差异检验

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在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双亲家庭的学生得分高于单亲家庭;在消极困惑的生命价值观这一维度上,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得分高于双亲家庭,差别显著;在偏执功利的生命价值观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在家庭关系上的差异检验

在全部的四个生命价值观维度上,不同家庭关系的中学生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上均为家庭关系亲密的学生得分高;在消极困惑的生命价值观和偏执功利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上均为家庭关系疏远的学生得分高。

此外,在是否独生子女和来自城镇还是农村这两个维度上,中学生生命价值观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广东省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得分较高;而在“消极困惑的生命价值观”“偏执功利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这说明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呈多元化的趋势,总体是健康积极、充满活力的。这说明中学生们能较好地认识生命并珍惜生命,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研究结果也显示,中学生生命价值观中存在消极困惑和偏执功利的现象。他们漠视生命、否定生命,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充满困惑和疑虑,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甚至功利化倾向严重,把金钱和权力作为人生追求的惟一目标,只注重个人感官享受和感情的满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有一定市场。

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中出现消极困惑、功利世俗的现象与当代中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现在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念(如纯粹的无私奉献、集体主义、重义轻利等观念)被打碎,新的主流价值观念标准又尚未建立。受到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信念危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

(二)广东省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差异

1.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上的差异特点

在消极困惑的生命价值观、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上,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更加消极、悲观,对生命充满困惑和疑问;而中等地区的中学生更加珍爱生命。价值观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价值取向的格局:珠三角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达,商业活动频繁,身处其中的中学生,耳濡目染,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物质生活的极度富足,降低了中学生的进取心和成功欲,如果又缺少指引或精神追求,他们很容易表现出对未来困惑迷茫,因为他们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获得相当不错的生活,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付出有何意义,有什么目标值得追求,而中等地区的中学生则可能存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思想,满足现状,热爱目前的生活,珍爱生命。

2.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性别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女生比男生在对生命和生命的意义的认识评价上更为消极困惑,体验到较少的成就感、更多的不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迷惘。究其原因,部分女生依然受到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维观念的影响,诱发女性的消极心理暗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着女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及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有研究(王春芳,2007)证实,女生在遇到问题时常采取退避、求助、自责等应对方式,久而久之,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会使个体丧失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同时也将失去自信;另外,女生今后既要兼顾家庭,又要在学习、事业上取得和男生相同的成就,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付出更多的努力。

研究结果显示,男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功利思想、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究其原因,与社会生活中男女性被赋予不同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责任有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在现实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比女性大,这种价值观念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男性在读书和生活时受到的压力高于女性。男性一直承担着家庭、事业两方面的重担,因此在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男性更倾向于金钱物质、工作成就以及荣誉地位的获得。

3.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年级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初中一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加懂得珍惜和热爱生命,更积极进取,同时也更看重金钱享受。这可能是由于初一学生正处于儿童后期,还没有经历过大的选择和矛盾,对未来的设想很理想化,各方面的冲突还没有显现出来。

4.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城乡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所出入。孙莹(2006)研究发现,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王春芳(2007)研究发现,城市学生从小就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对金钱及个人享受的追求明显高于农村学生。本研究之所以出现城乡学生价值观一致,可能是以下因素导致的:首先,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普及大大减少了城乡差别,包括价值取向上的差别。其次,被试从小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接受相同的校园文化教育,从而也减少了城乡之间的差异。

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命价值观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命价值观不存在差异。这与以往很多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也与社会公众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有些不同。人们一般认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辈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养尊处优,一帆风顺,很容易产生自负、享乐、冷漠、功利、妒忌、任性自私、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究其原因,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关注越来越多,不断反思与改进教育措施,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很多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对独生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疏导;家长也从各大媒体的报道和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富养”孩子会带来严重后果,促使自身改变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越来越小。

6.在不同家庭类型下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在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消极困惑的生命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即双亲家庭的孩子更加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消极悲观,没有安全感。这是因为:健全的家庭结构能较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父母各司其职,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为营造温馨、幸福、舒适的家庭环境共同努力;两性和谐相处。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成了孩子最好的认知和模仿对象,也是最方便、及时的帮助者和引路人。同时完整家庭还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给了他们充分的归属感、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自信心。而单亲家庭一般经济条件较差,受心理和生活压力的影响,父(母)身心疲惫,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致使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表现出更多孤僻、敏感、多疑、脆弱、自卑等消极心理。

7.在不同家庭关系下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关系亲密的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最高。这说明家庭关系亲密的学生更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心理更健康,也更为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现有的生活。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亲子沟通中得到父母支持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探索自我同一性,而与父母沟通不良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国内研究者(李萌华,1998;张绣阁,2004;刘连启,1998)的调查结果也发现:家庭缺乏温暖和情感交流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关爱以及家庭和睦对提高子女的社会能力、自我意识具有促进作用。这一切都说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五、启示和建议

基于本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正确、积极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是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标。因此要大力开展生命教育,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1.以生命教育课为主体,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实施生命教育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课程应围绕当今生命教育的几大主题,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了解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意义;既关注自身生命,也关注、尊重他人的生命;教育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万物,以敬畏的心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平等、和谐相处;培养学生对生命质量的意识,以“有意义地活着”取代“活着”,正确定位自我,明确生命奋斗方向,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验生命的乐趣,创造生命的价值。

同时生命教育的内容极其广泛,很多学科都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通过渗透到其他各门学科中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2.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命教育环境

杜威认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了解自己。”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优美的校园环境、充满人性化的校园制度以及良好的教师素养、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使得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懂得尊重生命。

(二)加强生命体验,培养生命情感

生命价值观仅靠理论的传授和语言的说教无法形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不会自然显现,它需要每个个体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寻找和发现。人作为生命的存在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周围的一切包括人自身都要靠自己去认识、领悟和体验。所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发现生命之真、美。比如可以组织学生郊游、野外探险,深入孤儿院、监狱等机构,增加生命体验,体会生命的脆弱和不易。

(三)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和融洽的亲子关系

家庭是生命的诞生地,是与学生生命联结最密切的地方。从出生到成年期,一个人要经历很多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而其中无不深深烙下家庭的印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育观念及他们所采取的教育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父母要为孩子们营造一种乐观积极、尊重互助、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这种家庭氛围会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使其感受到生命的关爱、美好和灿烂,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从而使其怀着善意看待一切生命现象,进一步领略生命的本质。

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交往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只有多方面支持、配合,才能获得积极、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卢毅,蒋意春.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分析与加强生命教育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12):27-29.

[2]卜松竹.广东省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估结果公布珠三角综合竞争力仍领先长三角[N].广州日报,2003-12-31.

[3]卓筱芸.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及其相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4]王春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与其压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5]孙莹.家庭生命教育观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5]李萌华.218例青少年心理障碍者家庭教育方式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6]张绣阁.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1.

[7]刘连启.青少年社会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8]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07(3):108-112.

[9]张忆琳.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透视[J].青年探索,2004(1):33-34.

(作者单位: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湛江,5245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